中評社北京9月1日電/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在古希臘神話中,阿耳忒彌斯和阿波羅是孿生兄妹,一個是月亮神,一個是太陽神。在美國佛羅裡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阿耳忒彌斯計劃是阿波羅計劃的繼承者,它計劃將一座重達2600噸、高達100米的巨型火箭送上太空,把首位女性和首位有色人種送上月球,開啓人類時隔半個世紀後的首次重返月球之旅。
阿耳忒彌斯任務原定於當地時間8月29日發射,但由於出現技術故障,發射計劃被推遲。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的消息,讓火箭核心級底部的RS-25發動機達到發射所需溫度的放水測試沒有成功,因而錯過了兩個小時的發射窗口期。此外,內級法蘭上還出現了霜凍綫,“獵戶座”飛船和地面系統之間的通信也延遲了11分鐘。工程師還在排查問題,如果進展順利,下次發射窗口期是當地時間9月2日,再下一個窗口期則是9月5日。
如果試飛成功,這將是美國超重型運載火箭(SLS)及獵戶座飛船的首次飛行。盡管此次試飛和發射沒有成功實施,也標志著美國“重返月球”計劃邁出了第一步——自1972年阿波羅17號登月艙送兩名宇航員登陸月球之後,這個離地球最近的孤獨天體的表面再也沒有出現更多的人類腳印。
對中國顯示“美國仍然有競爭力”
根據原計劃,“獵戶座”飛船將環繞月球進行為期42天的無人駕駛測試飛行,然後返回地球,墜入太平洋。飛船攜帶10顆鞋盒大小的小型衛星,各自執行不同的任務。其中4顆衛星將前往月球,尋找水和其他元素,拍攝月球表面紅外圖像,繪制月球南極永久陰影區域的高清地圖,為將來阿耳忒彌斯任務在月球南極著陸創造條件。
按照NASA的官方說法,如果阿耳忒彌斯任務首飛成功,下一步計劃是在2025年載著美國宇航員重返月球,并與“商業和國際夥伴合作”,在月球上建立第一個永久基地。目前已有澳大利亞、加拿大、意大利、日本、盧森堡、阿聯酋和英國等加入了阿耳忒彌斯計劃。再下一步,將利用月球作為中轉站,把首批人類送上更遙遠、更陌生的火星,這一目標可能至少要到本世紀30年代末才能實現。<nextpage>
對於NASA的說法,法國《費加羅報》提出了疑問:“為什麼要回到月球這個充滿敵意環境的荒涼星球上呢?而且,這個計劃對登陸火星也無甚幫助。”文中寫道:“要想理解特朗普為什麼會在2019年重啓登月競賽,現在必須把目光轉向北京而不是莫斯科,因為中國2019年宣布將在2030年左右登月,并且已經開發出了和土星5號同樣大小的長征9號。”
2019年,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在月球南極軟著陸的那一刻,中國成為全球首個登陸月球背面的國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和媒體的廣泛報道。同年,中國和俄羅斯宣布了2026年登陸月球南極的聯合計劃。2020年,中俄兩國確定了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合作。2021年,中國進行了55次軌道發射,發射次數居世界第一,美國為51次;中國航天器部署規模也位列全球前三——中國航天公司正在打造龐大的衛星系統,天宮空間站建設也接近完工。
盡管如此,中國2020年的太空預算僅為NASA的一半左右。《費加羅報》得出結論:阿耳忒彌斯任務是美國“給中國的一個信號”,即“美國仍然有競爭力”。
NASA局長渲染“太空版”“中國威脅論”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與蘇聯展開了激烈的太空競賽,推動兩國在“征服”太空的過程中快速推進太空科學和技術的發展。1969年,美國阿波羅任務首次將人類送上月球,并最終在太空競賽中勝出,為其冷戰後的世界霸權地位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讓華盛頓備感“受到威脅”。比爾·納爾遜2021年5月宣誓就任NASA局長以來,多次大放厥詞,渲染“太空版”的“中國威脅論”。他2021年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稱,“中國正在與NASA展開太空競賽”。他曾在推特上指責中國“擅長偷竊”,將美國太空事業發展遲緩的責任推給“私營部門應采取更嚴密的網絡防範措施”,而不是反省NASA應進行科技創新。2021年中國天問一號成功著陸火星後,他在公開賀電中祝賀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卻在衆議院2022年太空預算申請聽證會上聲稱,天問一號成功登陸火星是“對美國的警告”,敦促美國政府為NASA重返月球計劃提供大力支持。<nextpage>
作為本應排除政治幹擾、開展國際合作的頂級航天科研機構負責人,納爾遜為何不遺餘力地抹黑中國?一些數字或許能解釋部分原因。
2021年,NASA為人類著陸系統(HLS)的首次登陸演示申請了30億美元左右的資金,但美國國會只批准了8.5億美元。美國《新聞周刊》曾在報道中援引納爾遜的話:“我經常說,我們需要競爭……要想盡早為我們在月球上開展的項目爭取到最多資金,我們需要對手,這是我一直向國會要錢的方式。”
從NASA歷年預算中不難看出,美國政府對其提供的資金支持,與軍事戰略部署有著密切關聯。上世紀60年代以前,NASA年度預算占美國GDP的比例從未超過1%。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飛船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從1962年開始,NASA預算在GDP中的占比首次突破1%,此後一直突飛猛漲,到上世紀60年代後期創下歷史最高紀錄,一度達4.41%。阿波羅登月計劃被叫停後,NASA預算開始下降,重新跌至GDP占比1%以下,但從2021年開始又有輕微上升之勢。
為了獲得美國政府的更大支持,NASA還與美國太空軍簽署了2020年諒解備忘錄,其中,允許軍事部門“把興趣範圍擴大到(離地球)27.2萬英裡之外甚至更遠,至少觸及月球背面”。這使得美國軍事部門在外空的活動範圍增加了10倍以上。
納爾遜辯解說,美國航天部門開展的是和平、開放且有國際參與的民用項目。他還倒打一耙,指責中國太空項目“由軍隊運作”。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駁斥說:納爾遜的言論完全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美國才是外空武器化和戰場化的主要推手。美方長期奉行主導外空戰略,大力研發部署外空武器,頻繁舉行外空軍事演習。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也與美國軍方撇不清關系。
美國從不諱言對外太空的野心<nextpage>
美國方面認為,外太空具有地球上任何角落都不具備的軍事重要性。美國大西洋理事會指出,太空是終極“安全高地”,因為它具有非常有利於開展監視、作戰等活動的關鍵“地形”,美國和盟友迫切需要塑造未來的太空戰略。未來幾十年,“占領”這一“高地”對任何一個航天大國獲得并保持有利地位至關重要,月球則可能在未來潛在的太空衝突中成為“高地中的高地”。
美國從不諱言自己對外太空的野心。2020年6月,美國國防部在發布的國防空間戰略摘要中,概述了未來10年推進美國軍事太空力量的戰略,包括:保持太空優勢,建立、維持和保護美國在太空領域的行動自由,并“阻止和擊敗敵方對太空的敵對性使用”;為國家、盟友和聯合作戰提供太空支持,使在任何領域開戰成為可能;在與盟友和夥伴的合作中保持在太空的持續存在,扮演“良好的太空管家”角色;支持美國在太空交通管理和太空活動中的長期領導地位,等等。為此,美國須“建立太空綜合軍事優勢,將軍事空間力量納入本國、盟國和聯合作戰,塑造戰略環境,并與盟友、合作夥伴、行業及其他政府部門機構開展合作”。
“爭奪月球的戰爭已經打響。”據美國政治新聞網梳理,美國軍方已經投資在月球表面建造大型建築的新技術,也正在設計一顆繞月飛行的間諜衛星。幾個月前,美國軍方宣布將建立一個它稱之為“高速公路巡邏”的監控網絡,監控範圍覆蓋地球軌道和月球之間的廣闊太空區域,也就是衆所周知的地月空間,美國軍事戰略界現在一致將該地區稱為“新作戰領域”。美國國會今年3月通過的法案,就為地月空間的軍方活動增加了6100萬美元撥款。
“我們送入太空的,不只是我們的機器或我們的人,還有我們的價值觀,比如法治、民主、人權和自由市場經濟。”喬治華盛頓大學太空政策研究所所長斯科特·佩斯接受美國有綫電視新聞網(CNN)采訪時表示,“阿耳忒彌斯計劃和人類向太空的擴張,是美國價值觀的投射,是對我們所依賴的這個新領域進行的外交塑造。”
“太空探索不是一場插旗比賽”<nextpage>
然而,美國對太空領域的“塑造”,有違反國際條約的嫌疑。1967年《外層空間條約》規定:禁止在外層空間部署核武器或其他任何類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禁止在天體上建立軍事基地、設施和防禦工事,禁止試驗任何類型的武器和進行軍事演習,并詳細規定了和平探索和利用空間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則。該條約目前共有110個締約國,包括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等。
不過,《外層空間條約》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沒有明確定義,也沒有禁止通過太空發射可搭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彈頭的彈道導彈。此外,條約允許將軍事人員用於科學研究或其他和平目的的實驗,也不禁止“和平探索月球和其他天體所必需的任何設備或設施”。這為外太空的軍事化操作留下了空間——相當一部分NASA宇航員來自軍方。
《外層空間條約》雖然禁止任何國家將太空用於軍事化目的,但允許各國和平共享。條約指出,太空并不是任何國家的領土,所有國家都有權進入太空,并可自由地進行科學研究。太空探索應遵循合作互助原則,如宇航員有義務在必要時相互提供援助;探索太空的國家要對其活動可能造成的任何損害負責。正如喬治華盛頓大學太空政策研究所所長斯科特·佩斯所言:“這(太空探索)不是一場插旗比賽。太空是全人類的領地,中國有權探索和利用太空。”
在太空領域,美方應該停止抹黑中國
除了軍事價值,月球還具有潛力無限的商業價值。據科學家們分析,月球上的水可以用於維持生命和農業生產;月球南極的水和冰中含有制造火箭推進劑所需的氫和氧,這裡可能成為未來載人火星任務的中轉站;月球表面的岩石和土壤被稱為風化層,含有鎂、鋁、矽、鐵、鈦等元素,可以用於建造月球或太空中的基礎設施;小行星撞擊給月球留下了鉑族元素和稀土金屬,包括鈧、釔和15種鑭系元素,這些金屬可以用來制造電子產品和電池。在不遠的將來,人類或許可以利用月球資源實現在月球表面的自給自足,甚至可以通過機械自動化進行資源的提取、提煉和生產。<nextpage>
科學家們也指出,由於太空采礦制造過程和所需基礎設施的複雜性,對月球的開發利用不可能由一家甚至幾家機構完成,需要在政府法規或激勵措施的支持下,整合圍繞資源的空間探索和商業化戰略,將傳統的空間制造、運營、機械、采礦、電力、通信、3D打印、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等人類掌握的技術結合起來,從而開啓未來人類在地球之外的生存之旅。
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所言,中方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太空,積極推動太空國際合作。中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以來,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原則,與多個國際航天機構和組織簽署合作協議,取得豐碩成果。美方應該停止罔顧事實,抹黑中國,認真檢視自身在外空領域的消極言行,切實承擔起大國應盡的責任,多做有利於中美航空航天合作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