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周振基:藉粵劇向青年 傳遞國民意識
http://www.CRNTT.com   2022-08-22 09:43:58


周振基於專訪中指出,粵劇有助提升年輕人對國家的認同感。(圖片來源:大公報)
  中評社香港8月22日電/據大公報報道,周敦頤第二十八代後人、粵劇大師林家聲弟子、中國文聯香港會員總會顧問、香港演藝學院前校董會主席、文化藝術推廣者……眾多頭銜圍繞在周振基的身上。日前,香港特區選舉委員會體演文出界總召集人周振基接受《大公報》專訪,講述了他眼中的文化推廣經歷,談談粵劇對弘揚國民教育的意義。

  作為周敦頤的後人,周振基深受《愛蓮說》的影響,“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成為了他的人生信條。在他看來,出淤泥而不染意味著潔身自好,在任何環境下都要堅守“貞固幹事”的原則。

  不忘《愛蓮說》“貞固幹事”

  因父親早逝,家道中落,周振基靠自己的努力,半工讀完成美國金門大學學士及碩士學位。回港後創業,數十年深耕電子科技領域,似乎很難與粵劇這門傳統藝術聯繫到一起。周振基告訴大公報記者,“年輕的時候,我會打鼓、玩結他,也留過長頭髮。”

  而一次在唐人街買錄音帶的契機,讓周振基與粵劇結下不解之緣。這盤錄音帶正是師傅林家聲的《落霞孤鶩》,唱功細膩,聲情並茂,也讓身處異鄉的周振基一慰心中的思鄉情。

  就這樣,周振基迷上了粵劇,不僅愈聽愈多,還暗自模仿唱腔,甚至回到香港後,學習了兩年的古箏。他表示,聽到《雷鳴金鼓戰笳聲》《無情寶劍有情天》等歌曲後,對師傅林家聲心生敬仰,覺得粵劇中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學底蘊,深深被這門藝術吸引。

  拜師二十多年弘揚林派藝術

  回憶起拜粵劇大師林家聲為師的故事,周振基表示,“初次見師傅,唱的是《沈三白與芸娘》,師傅覺得我雖然整個人很西化,卻熱愛粵劇,更可以清楚記得曲詞,令他留下深刻印象,經數年相處,被我對推廣粵劇的誠意打動了,最後收我為徒。”

  周振基提到師傅親自教授的《玉梨魂》,要求他唱出林派的味道。這其中便包括糅合太極剛柔的抑揚頓挫唱法,深化薛派問字攞腔,再加轉發口,運用字母,在字頭、字中、字尾,去轉腔。

  說起林派的唱功,周振基憶述師傅多年教導的技巧:“音要準並且需要研練正確的五個發音部位,唇、齒、鼻、舌、喉。氣帶真聲出,腹式、胸式、口鼻齊吸,換氣。板之間要靈活,字要露及完整地吐出。與樂師圍讀曲詞,研究感情的變化。行腔運調,需要配合音樂拍和及節奏。”

  跟隨師傅林家聲學藝的二十多年,師傅的藝術修養、待人接物、人生哲理對周振基影響深遠。“師傅教導我,不管周邊的環境如何紛擾,都要站得住腳,專注去發揮。”

  而這也堅定了他推廣粵劇、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的決心。時值香港剛回歸祖國,周振基便於一九九九年提出讓學界舉辦校際粵曲歌唱比賽;在任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及粵劇發展基金主席期間,周振基參與了粵劇申遺這一重要時刻,而這也是香港的首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成功推動高山劇場成為演出粵劇的專門劇場、將油麻地戲院和紅磚屋改建為專為戲曲演出等活動的演藝場地,也有著周振基的身影。

  文化拓寬視野增城市軟實力

  談及推廣粵劇發展的原因,周振基表示,文化藝術可以拓寬人的視野,也彰顯了一個城市的軟實力和靈魂,需要得到重視。推動高山劇場、油麻地戲院的發展,以及在出任西九核心文化藝術設施諮詢委員期間,議定戲曲中心的成立,讓香港這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留下一些傳統藝術的印記。“我非常開心能夠參與這些文化藝術推廣的項目。”

  在他看來,無論是粵劇,還是其他的文化藝術,都可以向年輕人傳遞國民意識。在粵劇中經常以忠孝禮義為題材,這讓年輕人在觀劇的過程中,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雷鳴金鼓戰笳聲》《連城璧》《碧血寫春秋》等經典林派作品中,用獨特方式演繹了歷史故事和民間傳奇。不僅頗具古典韻味,還能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了解歷史,增強文化自信。

  隨著多元文化的湧入,粵劇也需要與時俱進,如通過對時長的縮短、與其他藝術類別進行跨界合作等方式擁抱年輕觀眾。此外,粵劇的特質便是博採眾長,兼收並蓄。“藝海無涯,唯勤近岸。”粵劇行業發展需要培養更多的人才。周振基認為,粵劇需要多元發展,包括編劇和各行當的培養。粵劇是文學、歷史、音樂、武術、舞蹈等綜合藝術形式的融合,對創作者的藝文知識有著很大的考驗。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