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漫長的告白》:華語影壇久違的愛情片?
http://www.CRNTT.com   2022-08-18 09:47:59


電影海報 (圖源網絡)
  中評社北京8月18日電/新片《漫長的告白》是張律在闊別華語影壇十多年後拍攝的首部華語電影。這位中國朝鮮族導演、編劇在39歲時突然發現自己對視覺和聽覺的內容有些敏感,於是拍了第一部處女作短片《11歲》,入圍第58屆威尼斯電影節短片競賽。隨後,他同時在中文和韓語兩個語境下開啟了創作生涯,拍攝了包括《芒種》《豆滿江》《沙漠之夢》《慶州》《春夢》《咏鵝》等十多部長片電影,在過去二十年先後入圍柏林、戛納、威尼斯、洛加諾、釜山等國際電影節。

  《漫長的告白》原名《柳川》,講述一對性格迥異的親兄弟立春、立冬共游日本柳川,去尋找兩人少年時代共同愛慕的女子,她也叫柳川。哥哥立春熱情灑脫,話多且花心,弟弟立冬孤獨憂鬱,深沉且細膩。隨著他們的再次相遇,很多過去故事的真相浮出水面。影片延續了張律一貫輕盈浪漫的美學風格,展現了成年人之間靜水深流的細膩情感,過去與現在交融,記憶與想象重叠,如一首撲朔迷離、如夢似幻的情詩。

  時空交集中的記憶與愛情

  《漫長的告白》的創作靈感來自張律對於柳川的印象。柳川是日本福岡南部的一座城市,多條運河使它有了“水都”和“九州威尼斯”的美稱,運河兩岸楊柳依依,柳川的意思就是柳樹下的河川。街道上人煙稀少,空闊而又寂寥。張律行經此處,來往共計十餘載,與這裡的朋友結下情感的紐帶。在生活瑣碎的片段、一張張具體的面孔與空間發生連接的時候,他站在河邊,聽到寂寞深處細微的聲音變得強烈,凝神眺望,便產生出創作的欲望:如果這座城市迎來了一個與它同名的女孩子,將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張律把中年人的生活洞悉與惆悵嗟嘆放進電影中,讓五十多歲的眼光透視十五歲的軀體,以上帝視角觀看曾經的自己與他人,在進進出出的自由中,用影像呈現記憶與愛情的關係,於是我們看到一個個散漫、隨性又不失風趣的人物悉數登場,他們游走於北京、倫敦與柳川,追憶往事,心懷春夢,在分不清是現實還是想象的混沌中,讓觀眾的真情實感與電影空間發生化學反應,去感受符號指涉的深層美學意象。

  《漫長的告白》對記憶、夢境與想象的表達,讓人想起《小城之春》與《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小城之春》用五個演員表達了四角戀的糾纏與家國衰破的大時代格局,女主角周玉紋夢囈般的旁白,除了自訴心聲和行動外,還有描寫他人心聲和行動以至景物的全知視點。《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用一種現實與記憶穿插的方式勾勒了男女主人公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葛,故事表面是一個男人在不停用他們曾經的戀情說服女人,實際上是男人用鬼魅般的獨白詢喚女人的回憶、潛意識和內心時間。張律影片中時間與空間的任意跳切是通過言語的交叉敘事實現的,碎片化的時間和記憶模糊了當下的時間,從而突出了人物的內心時間。和一個愛了很久的人在一起,在柳川,用一條河串起過去、現在與未來,這樣的時刻恐怕就是夢寐以求的幸福時刻吧,因為幸福本就伴隨著痛楚,立冬與阿川對此都感同身受。

  影片的末尾,阿川回到北京去看逝去的立冬的臥室時,裡面的東西已全部搬空,只留下一張木質床架,她蜷縮著躺在床上,陷入巨大的空白。不想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任何痕跡的立冬,最後還是在錄音磁帶上留下了阿川的歌聲,那是她在後海、倫敦與柳川經常唱的歌曲。歌聲把空間有機地聯繫起來,讓人物的情感在其中自然流動,我們發現在被建構起的情感空間中,兩人從來就沒有分開過。

  《漫長的告白》把難以釋懷、刻骨銘心卻又無法表白的愛還原成生活的細節與常態,夾雜著幻想、回憶和夢境,有著李商隱“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悵惘與無奈,是《慶州》《春夢》《咏鵝》半真半幻、亦輕亦重風格的延續,當然,也有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般的令人唏噓。那些呢喃、那些絮語,那些歌聲,那些廢話,如同水上的波光點點,真真假假,如夢似幻,閃爍在水都的浮光掠影之中,清澈而又舒緩,給人一種唯美浪漫的情愫,在每個人的心中蕩起漣漪,讓人反觀自身,回味無窮。時間如流水,《漫長的告白》則在水上留下痕跡,立冬和阿川之間橫跨20多年深沉無言的愛情,一如太陽、月亮照耀下的一道白光,深挖下去,水的底部是一座迷宮,舒緩流暢之間,自有暗流汹湧。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