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讀紀實文學《我的青海,我的雪原》
http://www.CRNTT.com   2022-08-06 10:17:07


 
  “心靈貼近”與“心心相通”是本書的關鍵所在。不論是援青人的集體意識和奉獻精神,還是援青人與青海人,抑或是援青人與家庭之間,以及作者“我”與所有人,都形成了一個心有靈犀的內在“聯通”,形成了水一樣的涵容,山一樣的信仰。與許多寫實文學不同,本書始終有“我”在,“我”用心靈的絲線將所有人物都聯結起來,形成了強大而美好的“同心結”,傳遞著巨大的正能量。於是,真誠、愛與美像水的漣漪一樣,一圈一圈不斷地擴大傳達出去。

  青海風光很有地域特色,它的純粹、聖潔、遼闊、高遠還有寂靜,被山水、花草、動物及浮雲激蕩,這在作者筆下仿佛長了翅膀、帶了靈氣與仙氣,也變得款款情深,浸潤於世道人心。這種詩意情懷讓本書突破了許多類似題材的數字、人物、事件、敘述容易帶來的呆板,變得生機勃勃和富有神韵。在我看來,不論如何寫作,作者都有風景、心景、情景的縱深感,這仍源於作家那顆靈心與愛心,一種像玉石一樣的通靈與堅執。比如,作者這樣寫翡翠湖:“天光明淨,視野開闊,湖水在身邊環繞。沒有恢宏氣勢,卻有細膩的旋律、節奏、流線、休止、交響。傾瀉的光影,不可阻擋地縱橫在鹽漬之上,相隔不遠的一小片又一小片湖水,幻化出綠色、藍色、黃色……”這不只是景物描寫,更是心靈的外化,也是作者對天地之道和人生圖景的內化。

  我為這本書感動,也看出了作者為筆下的山川人物感動,山川人物也被生命感動。生命如一個個跳躍的音符,平時它靜如止水,一直潛隱在每個人心中,可一旦微風拂動,音符就會響起,從撥動的心弦飛出。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兆勝,系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副總編輯、《中國文學批評》副主編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