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科舉功名制度的變遷及其政治和社會功能
http://www.CRNTT.com   2022-08-03 09:34:04


  中評社北京8月3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科舉功名又稱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過科舉考試獲取的特定身份和資格。獲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進之路、享受相應待遇。所以,科舉功名也就自然成為唐以後歷代政權選拔人才特別是凝聚和穩定社會最為得力的工具,且這些功能隨著科舉功名體系的日趨完備而不斷強化。具體而言,自唐至清,科舉功名體系的變化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的發展。

  唐代科舉功名的“平行多元”

  唐代科舉功名的名目最為繁多,就文科舉功名而言,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由每年都要舉行的“常舉”產生的功名,處於主體地位;二是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制舉”產生的功名,處於輔助地位。常舉功名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制舉功名的名目數量遠多於常舉,如“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博通墳典達於教化”“識洞韜略堪任將帥”“清廉守節政術可稱堪任縣令”“孝弟力田聞於鄉閭”“詳明政術可以理人”等。制舉功名名目雖多,但由此出身的人數卻遠少於常舉。無論常舉還是制舉功名,彼此間並無制度上的內在聯繫,故唐代科舉功名表現出鮮明的“平行多元”特點,這雖有利於選拔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卻不利於培養和選拔更加適應統治需要的“綜合性人才”;而且這一時期的科舉功名也沒有與任官層級形成直接對應關係,甚至取得常舉功名者,也僅是取得了走向仕途的初始台階,而不具備當然的任官資格,要想做官必須再通過吏部的“關試”(又稱“釋褐試”)才可授官;故唐代有不少具有常舉功名的人多年不得授官,如大文豪韓愈於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進士及第,“三選於吏部,卒無成”,只好到宋州(今河南商丘)做了宣武軍節度使董晉的幕僚,才由此走上仕途。

  宋元“一體多層”進士功名體系的形成

  宋元是科舉發展的完備時期,形成了“一體多層”的進士功名體系,主要表現如下。

  一是文科舉功名最終只歸於進士一種。北宋前期,科舉功名分為進士、明經和諸科等多種,彼此間仍屬平行關係。熙寧四年(1071年),王安石改革,停止明經、諸科,僅保留進士功名;且進士科的考試內容也由唐五代以詩賦為主變為以經義、論、策取士,這顯然更有利於選拔適應統治需要的“綜合性人才”。以上變化經歷了較長時間的過渡,至南宋初年,文科舉就祗有進士一種功名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