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01年,中國就和國際社會共同推動了《斯德哥爾摩公約》的制定,開啟了與國際社會共同治理新污染物的合作。二十餘年間,中國消除了大量新污染物的生產、使用和排放,保護了全球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同期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其中生產的化學品從全球約5%的份額增長到2017年的37.2%,成為化學品生產量最大、品種最多的國家之一,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但同時,中國也面臨新的挑戰和壓力,“伴隨科學認知的進步和對更高生活質量的要求,在世界範圍內,一些我們過去認為沒有危害的化學品,逐步被認為不適合進一步生產和使用”。胡建信說。
新污染物治理面臨挑戰
即便我們對新污染物已經有所瞭解,但對它的治理卻並不容易。
胡建信分析說,這些化學品的消費使用行業多,部分化學品與農業生產、生活用品、半導體、航天產品等必需品密切相關,如短鏈氯化石蠟年生產量規模可達上百萬噸、毒死蜱涉及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而它們的替代品開發較為困難,“在可獲得性、性能、成本、環境與安全等方面,可能存在衝突,難以實現十全十美,這給未來新污染物治理帶來巨大挑戰。”胡建信說。
治理新污染物更大的挑戰之一,是識別評估並實施管控正在生產和使用的化學物質。胡建信介紹說,無論是美國《有毒物質控制法案》還是歐盟的《化學品註冊、評估、許可和限制》法規,實施至今,一直都面臨巨大數據和研究評估需求,未能完全實現最初設計法規對新污染物的管控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