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9日電/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嚴峻,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觀察當前經濟運行各領域各層面,一些重點產業及產業鏈面臨的風險加大。聚焦最大程度減少疫情影響、最大程度穩住經濟社會發展基本盤,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特別是確保重點產業鏈有序運轉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我們需科學把握和深入分析重點產業鏈面臨的短期困難和長期問題,研究其成因,觀察其態勢,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
短期困難亟待解決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王海成文章介紹,短期內,重點行業在生產方式、生產成本、市場需求等方面都面臨挑戰,產業鏈安全有序運轉存在不少現實困難。
疫情持續反覆對既有生產組織方式形成挑戰。這方面比較典型的是汽車產業。今年以來,吉林、上海等地相繼出現局部疫情,這些地方是中國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汽車產業的精益生產管理方式因此受到挑戰。目前,國內整車企業基本採取按訂單生產以及零部件加速流動、減少庫存、單一採購為主要特點的精益生產管理方式,這一方式以穩定條件下的產業鏈供應鏈高效運轉為前提。汽車行業供應商驗證成本高、周期長,整車企業和零部件企業對同一款零部件難以同時開發兩家以上的供應商。疫情反覆對此類採用精益生產管理方式的行業和企業產生衝擊,相關行業必然要在精益生產和穩定生產之間作出平衡。
生產經營成本居高不下加劇企業困難。運費、原材料成本、能源資源價格高位運行,這些都大幅壓縮了企業利潤空間。今年前5個月,化學纖維製造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利潤總額分別同比下降54.2%、29.6%、64.2%。當前國際形勢更趨復雜嚴峻,企業成本上升壓力依然較大,生產經營仍面臨諸多困難,工業企業效益恢復還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出口面臨一些困難和壓力。疫情持續反覆阻礙全球經濟復甦,導致消費需求下降,訂單減少,出口增長面臨不確定性。同時,訂單交付也受到較大影響,海運費用高企與流通環節梗阻問題依然突出,企業海外訂單和客戶有所流失。較為典型的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相關外貿企業面臨夏季和初秋季訂單取消、新訂單簽約難等一系列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進入7月份,長三角海域船舶數量增加,裝載量顯著加大,這些可能是外貿向好的積極信號。
共性問題值得關注
文章認為,從長遠來看,確保重點產業鏈安全穩定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課題。著眼中長期,我們既要警惕一些重點產業鏈的短期困難演變為長期問題,又要著力破除制約產業長期發展的基礎性、共性問題。
第一,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目標面臨諸多挑戰。從中長期看,隨著中國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創新環境將持續優化,企業創新能力會不斷增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也將繼續突破。但也要看到,中國在科技創新能力、產業基礎能力、參與全球價值鏈治理能力等方面實現質的躍升仍需時日,現有產業知識體系和技術知識體系根基尚不牢固,工業軟件等方面的產業基礎能力提升還需長時間工業經驗積累和持續迭代。中國企業參與全球價值鏈治理能力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差距較大,在標準制定、組織協調等方面均存在短板,吸納和整合全球優質資源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第二,產業轉移態勢需密切關注。觀察國際經驗可以發現,勞動密集型產業外遷是一國經濟發展至一定階段的必然現象,許多國家將傳統產業轉移後,更有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會發展壯大。當前,中國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外遷,既符合產業發展規律,也有疫情影響下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加速本土化、區域化的原因。在這一過程中,要避免可能出現的產業空心化,加快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力爭盡快形成若干支柱產業。同時,還需關注產業鏈關鍵環節的發展態勢,避免高端環節隨低端環節一起外遷。
第三,綠色低碳轉型對產業發展提出更高要求。深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低碳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的長期任務。在“雙碳”目標約束下,包括鋼鐵、有色金屬等在內的高碳行業將面臨碳交易、信貸、環保、技術改造等各類成本的增加,部分企業可能會因無力承擔轉型成本而退出市場。對此,有必要更好統籌產業發展的現實情況與綠色轉型的目標導向,既確保重點產業鏈穩定有序運轉,又推動產業發展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新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