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社評:保護好黑土地 保住中國糧倉
http://www.CRNTT.com   2022-07-16 00:01:36


 
  造成黑土地萎縮的根本原因,是持續多年的不合理耕種和疏於管理。大規模的開墾和持續無休的種植,打破了黑土地原有的生態系統平衡。尤其是出於對農作物產量的無限追求,人們通過大量施用化肥的方式來增產,施用大量農藥來除草,施用大量殺蟲劑來滅蟲,又用機械化的方式大規模耕作,但將秸稈等天然肥料返還到田地裡堆積、腐爛的做法卻越來越少。黑土地就好像是一匹駿馬,越跑越快,卻得不到足夠的能量補給和休養,結果被超負荷地消耗了幾十年。據估計,經過成千上萬年累積起來的黑土地,其厚度正在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變薄,而欲靠自然循環和代謝的過程重新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地,至少需要200年時間。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力度”,應該落實好這一要求。在生產方式上加大深松技術推廣,打破犁底層,提高土壤蓄水、滲透能力。同時,加強東北區域的農田基本建設,充分利用黑龍江等地豐富的地表水系,防止地下水過度開採對黑土地造成的生態影響。

  目前黑土區農作物秸稈還田率仍然較低。今後應進一步加大對深耕、秸稈還田等耕作模式的支持力度,鼓勵農民使用有機肥。要推廣農民易於接受的秸稈深翻還田、堆漚還田等技術,促進黑土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今後應考虑建立和落實嚴格的黑土地保護制度,加大對保護黑土地資源的專項資金投入,如對黑土地保護利用過程中的關鍵作業環節給予資金補貼,對企業推行生態循環模式的創新技術和項目給予資金補貼。

  黑土地不僅要保護,還要“養護”,通過加大有機質投入、秸稈還田等方式,讓“變瘦”的土地“增肥”。國家應大力支持東北地區農畜牧業企業打造用養結合的綠色生態循環模式,如保障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區配套建設,建設糞汙貯存、鋪設沼肥輸送管道等污染防治示範工程。應加快建設一批黑土地品質監測網點,對東北黑土地進行勘測和普查,持續跟蹤黑土地品質變化趨勢,為黑土地治理和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此外,黑土地各地還應通過更多引進新技術,發展精準高效農業。例如航天航空探測領域的技術,如今用在黑土地保護上有了高精度探測儀器,土壤肥力、作物營養狀態等資訊即時掌握。通過高科技設備助力,可望讓黑土地保護更加高效。東北地區的農業科技工作者,應紮根鄉村一線,把論文寫在黑土地上,讓各項黑土地保護技術和設備大顯神通。

  今後,中國的黑土地保護工作將有法可依,可望進一步有效加強對黑土地的保護工作,由此有力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