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農科開放日何以受歡迎
http://www.CRNTT.com   2022-07-11 16:27:40


  中評社北京7月11日電/網評:農科開放日何以受歡迎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蔣建科

  富含花青素和蝦青素的玉米、自帶茶香的口罩和牙膏、手機一掃就能檢測農殘的試紙條……在不久前的第四屆農科開放日上,中國農業科學院遍布全國的35個研究所開門迎客,不僅展示了眾多最新農業科技新成果,還邀請公眾走進實驗室、試驗田、種質庫等農業科研設施,參與現場品鑒、動手實驗、耕作活動。這些別開生面的體驗,讓人們近距離感受農業科技的神奇與魅力。

  農科開放日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推動科普的一項品牌活動。2019年舉辦以來,成為公眾瞭解農業科技進展、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知識的重要平台。初步統計,前3屆累計吸引900多萬大中小學生通過線上線下參與,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探索出一條科普新途徑。

  農科開放日何以受歡迎?關鍵是活動大膽創新,突破了傳統專家台上講、公眾台下聽的模式,把公眾放在中心位置,緊緊圍繞公眾需求積極探索開展深度科普。

  首先直擊科普熱點和痛點。針對公眾普遍關心的種子、耕地、食品安全等問題,農科開放日全面系統展示中國農業科學院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積極回應公眾關切。其次,增加品嘗和動手環節,增強了科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現場可以喝胡蘿蔔汁、品嘗各類瓜果,還有市場上見不到的最新品種,極大滿足了公眾的好奇心。再次,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百姓餐桌上的每一種食物,中國農業科學院幾乎都有一個研究所去研究。農科開放日上的展品,從米面油到瓜果菜,從肉蛋奶到茶花棉,都是日常生活離不開的必需品,每個人都能參與進來,同時發表自己的看法,科普效果明顯。最後,科研人員能夠貼身耐心講解。農科開放日上活躍的身影,既有著名院士專家,也有在讀的博士、碩士,他們積極籌備,精心創作,把最新的原創科技成果及時分享給公眾。

  近年來,我國的科普事業取得巨大成就。但在一些地方和領域,科普工作還存在只重形式、“大水漫灌”等情況,效果有待提高。農科開放日變“漫灌”為“滴灌”,有針對性地補足短板,是做好農業科普工作的有益探索。尤其是讓數百萬中小學生感受到農業科技的魅力,使得崇尚科學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將對培育農業科技人才和壯大科研隊伍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