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用更扎實舉措培育尊崇英烈社會風尚
http://www.CRNTT.com   2022-07-06 21:51:54


  中評社北京7月6日電/培育尊崇英烈的社會風尚,法律的規制作用日益凸顯。將英烈保護法的術語條文轉變為看得見、摸得著的行為規範,要靠一個個具體的案例對公衆進行普法教育。培育尊崇英烈的社會風尚,需要更加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更加細化的烈屬服務保障和提高社會地位的優待政策、更加完善的紀念設施管護舉措、更加濃烈的社會公衆參與氛圍,這些方面的工作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

  培育尊崇英烈的社會風尚,需要時間的積澱,需要點滴努力匯聚而成的扎實進步。7月5日舉行的退役軍人事務部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積極開展烈士紀念設施信息采集校核工作,著手編制全國烈士紀念設施電子地圖、概覽圖册,實現了全國76萬座烈士墓的動態信息化管理。

  用心用情用力守護好烈士紀念設施,使其成為新時代弘揚英烈精神、賡續紅色血脈的教育主陣地,是近年來社會各界營造崇尚英烈、緬懷英烈、學習英烈、捍衛英烈濃厚氛圍的一個生動見證。從以國家名義設立“烈士紀念日”,到用法律規制保護英烈;從連續8年迎接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家”,到持續提高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准;從實施英烈子女成長培養工程,到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烈士褒揚工作的意見》,緬懷烈士、學習英雄正在成為日益強勁的社會共識和行動自覺。

  中華民族是英雄輩出的民族,對英烈的尊崇,體現著一個時代的溫度。一種社會風尚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個時代變化的縮影和沉澱,是從個體到群體的時代價值觀自覺塑造,是人們對是和非、正和邪、美和醜的判斷和認知。在公共表達多元化的時代,培育尊崇英烈的社會風尚,不僅需要教化的培根鑄魂,更需要法治的保駕護航、公衆的踴躍參與和制度的積極引導。
<nextpage>
  培育尊崇英烈的社會風尚,法律的規制作用日益凸顯。將英烈保護法的術語條文轉變為看得見、摸得著的行為規範,要靠一個個具體的案例對公衆進行普法教育,讓保護英烈的法律精神進一步深入人心,引導公衆清晰認知褻瀆英烈行為的法律責任。僅2021年,檢察機關就辦理英烈權益保護領域民事公益訴訟46件。針對網絡博主詆毀志願軍英烈、侮辱衛國戍邊烈士,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并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以法治維護英烈權益、捍衛英烈榮光,嚴正申明了法律底綫。

  培育尊崇英烈的社會風尚,公衆的參與度日漸提升。目前,全國有196萬餘名登記在册烈士。由於種種原因,一些烈士信息不够完整准確,一些烈屬只知親人犧牲,卻不了解詳細信息,更無從現場祭奠,一場公衆廣泛參與的“為烈士尋親”活動由此展開。從微信群、短視頻到直播,一條條綫索鋪就“烈士回家”之路,一年間,共為2950位烈士找到親屬。一個個犧牲奉獻的故事與永不放棄的追尋,輝映成一個時代的民族記憶,歷久彌新。

  培育尊崇英烈的社會風尚,制度的引導力愈加精細。新中國建立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工作,并形成了中央到地方四級保護體系,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由於發展水平的制約,不少零散的烈士墓地沒有納入政府管理體系。退役軍人事務部日前修訂《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辦法》,針對零散烈士紀念設施保護難題,增加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管護要求,同時規範了紀念設施新建改擴建流程,提出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鼓勵志願者開展志願服務等方式擴大社會參與度的具體辦法,細化了非法侵占或破壞、污損烈士紀念設施等行為處罰情形,明確了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nextpage>
  與此同時,退役軍人事務部、教育部等4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用好烈士褒揚紅色資源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意見》,明確學校要主動對接在校烈士子女,為其發放助學金或生活補助,鼓勵社會資金捐助設立面向在校烈士子女的專項獎學金,幫助在校烈士子女制定職業發展規劃,推薦支持其就業,讓在校烈士子女感受到更多榮譽和尊崇。

  英烈是民族脊梁、時代先鋒,英烈事跡和精神是中華民族共同歷史記憶和寶貴精神財富。培育尊崇英烈的社會風尚,需要更加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更加細化的烈屬服務保障和提高社會地位的優待政策、更加完善的紀念設施管護舉措、更加濃烈的社會公衆參與氛圍。從長遠看,這些方面的工作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