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韓國“經濟脫華論”完全是鏡花水月
http://www.CRNTT.com   2022-07-04 14:21:04


 

  韓國提出要把歐洲作為替代市場,這更難以令人信服。首先,過去十年,韓國同歐洲的貿易一直是赤字狀態,2021年韓歐貿易額總共才1400億美元,不到中韓貿易額的一半。歐洲是韓國模仿、引進的對象,而不是韓國商品的出口市場。若人為重組供應鏈,在通貨膨脹高企的背景下,意味著企業要支付更多成本。其次,受俄烏衝突、通脹等影響,歐洲經濟面臨很大困難,根據IMF日前發布的報告,歐元區2023年GDP增長預計將放緩至2.3%,英國2023年祗有1.2%,這種情況下韓國想要歐洲加大對韓進口,恐怕並非易事。

  另外,韓國在參加北約峰會期間提出將歐洲視為替代方案的邏輯還有一條,那就是想跟美國一樣發戰爭財。面對俄烏衝突,歐洲國家紛紛增加國防預算,購買武器。同時,一些歐洲國家為擺脫對俄能源依賴,不得不重新考慮啟用核能。尹錫悅政府此次在北約峰會期間鼓吹的推銷外交恰恰就是核電和武器。但是戰爭財可以發一時,發不了一世。退一步說,歐洲國家也未必對韓國自己都要放棄的核電有足夠興趣和信心。核電和武器成不了韓國的未來競爭力,歐洲也替代不了中國市場。

  從歷史上看,今天尹錫悅政府的“經濟脫華論”不過是老調重彈。韓國多年前就有聲音主張將韓國貿易關係多元化,減小對華貿易依存度。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2008年就韓國對華經濟過度依賴公開表示憂慮。2017年時任韓國總統文在寅訪問印尼等東盟國家,發表“新南方政策”,目的就是要開拓替代中國的新市場。文在寅曾提出,要在2020年將韓國與東盟貿易額提升至2000億美元。而2021年雙方的貿易額僅為1760億美元,而中韓貿易額不減反增。由此可見,所謂“中國風險”也好,人為降低對華依賴度的宣示也罷,都不過是一個偽命題。

  韓國想在經濟上“脫中國”不可能強制實現,更不能受意識形態驅動,人為割裂中韓經貿合作。韓國政客們需要認清,在成為“全球樞紐國家”前,韓國首先是搬不走的東北亞國家。韓國理應同周邊國家友好相處,共同致力於東北亞的繁榮穩定,而不是做域外國家和集團的馬前卒,最後被賣了還幫人數錢。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