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直播帶貨or公益科普
http://www.CRNTT.com   2022-07-01 14:16:10


  中評社北京7月1日電/網評:直播帶貨or公益科普

  來源:東方網 作者:江德斌

  近年來,不少醫務人員在社交平台成為網絡紅人,通過直播帶貨。但帶貨產品質量良莠不齊以及隱藏的法律風險,讓醫生帶貨這一現象引來爭議。近日,國家衛健委等九部委印發通知,其中提到:嚴肅查處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職務、身份之便直播帶貨。(6月30日《工人日報》)

  如今,網紅的盡頭就是直播帶貨,通過帶貨實現流量變現,獲得非常可觀的收入,網紅醫生亦未能免俗。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的流行,平台上湧現出大量的醫生賬號,也誕生出不少百萬粉絲、千萬粉絲的網紅醫生,通過打造自己的私域流量,塑造個人IP獲取粉絲信賴。網紅醫生在科普之外,還通過門診導流、付費咨詢、在綫問診、直播帶貨和打賞等商業化形式,實現名利雙收。

  醫生具有專業門檻、權威性和特殊職業屬性,很容易依靠專業素養獲得粉絲的信任。由於醫療屬於公益性行業,醫生通過社交平台,向大衆傳播健康知識,亦屬於公益性行為,在其職業範疇之內。但是,當網紅醫生以賺錢為前提,打著科普健康知識的旗號,卻利用帶貨模式向粉絲推銷商品,那麼一切就變味了,夾雜了赤裸裸的金錢利益,還涉嫌違背醫療行為規範和廣告法。

  《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行為規範》規定不得利用執業之便謀取不正當利益,不得違規參與醫療廣告宣傳和藥品醫療器械促銷。《醫療廣告管理辦法》第七條規定:醫療廣告不得利用患者、衛生技術人員、醫學教育科研機構及人員以及其他社會社團、組織的名義、形象作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十六條規定:醫療、藥品、醫療器械廣告不得利用廣告代言人作推薦、證明。<nextpage>

  由此可見,醫生作為醫療專業人士,在直播帶貨醫療服務、藥品、保健食品等時,乃是利用自己的醫生形象背書,就構成廣告代言,且違反行為規範,涉嫌不當獲利。而且,網紅醫生并非專業的銷售人員,對商品質量缺乏鑒別力,對供應鏈缺乏把控力,很容易發生帶貨“翻車”事故,誘發售後投訴、退貨索賠等糾紛。事實上,網紅醫生都是各大醫療機構的從業者,如果帶貨出現問題,不僅會影響個人利益,也會直接損害醫療機構的形象。

  目前,在國家衛健委等九部委發布“禁令”後,已有視頻平台表示,將收回醫生賬號帶貨權限,包括橱窗、直播帶貨和短視頻帶貨功能。可見,隨著監管加強,網紅醫生的直播帶貨之路,已經被堵住了,別再妄圖鑽空子。因此,網紅醫生要麼選擇轉型公益直播,要麼選擇從醫療機構辭職,去掉醫生的頭銜,專心做直播帶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