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河北:科技賦能 點綠成“金”
http://www.CRNTT.com   2022-06-21 18:58:45


  中評社北京6月21日電/據河北日報報導,河北是經濟林大省。截至2021年底,全省經濟林種植面積為2363萬畝,產量超過1000萬噸。

  為進一步提高經濟林種植管理水平,自2019年起,河北省陸續成立13支經濟林科技支撐體系團隊。他們示範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將先進理念貫穿經濟林管理全過程,形成首席專家團隊、縣鄉基層林業技術人員、林果農接力傳幫帶的良性發展格局,促進了河北省經濟林產業的快速發展。

  組建科技支撐體系團隊,提高經濟林種植管理水平

  “我們檢測過了,唐縣石南坡村改接的100畝花椒樹成活率達到87%,相當不錯。你們可以組織鄰村的鄉親們也來看一下,主要給種植戶講解改接過程中噴灑藥物的過程,讓村民們充分借鑒經驗,減少病害的發生。”日前,在電話中,花椒科技支撐體系團隊負責人、省林科院研究員趙京獻對唐縣自然資源局技術人員反覆叮囑。

  “感謝科技支撐體系團隊指導,我們一定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介紹給更多種植戶,讓他們實現科學改接和管護。”唐縣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高興地表示。

  趙京獻的叮囑和牽掛,是科技支撐體系團隊的日常。在河北省,13支科技支撐體系團隊活躍在經濟林種植管理一線,他們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和示範帶動作用,共同築起“科技大網”。

  近年來,河北省利用林地資源初步構建起以核桃、板栗、棗、仁用杏等傳統規模優勢產業為主,花椒、榛子、沙棘等新興特色高效產業為補充的經濟林產業發展格局,林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提升。

  但在一些地區,由於經濟條件、技術水平、文化素質等多方面的限制,經濟林種植管理水平較低,病蟲害嚴重、農殘超標現象時有發生。

  2019年,省林草局以太行山、燕山連片貧困區和幹果優勢產區為主要服務區域,組建了板栗、核桃、棗、仁用杏、柿子、花椒6個樹種12個經濟林科技支撐體系團隊。2021年,省林草局又結合實際需要,組建了皂莢科技支撐體系團隊。

  “這13支團隊負責指導高標準示範園建設,培訓基層技術人員和林果農,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促進核桃、板栗、棗、仁用杏等河北經濟林主栽樹種和區域優勢樹種提質增效。”省林草局科技處處長侯聚敏說。

  據介紹,這些團隊是由全省農林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林果推廣機構首席專家牽頭掛帥組成,按照“1名首席專家+N名市縣技術人員”模式組建。像趙京獻這樣的團隊帶頭人在河北共有13位。加上他們的團隊成員,13支省經濟林科技支撐體系團隊共有80多人,他們平均每年建設高標準示範園30多個,示範推廣面積超過1萬畝。

  改造低質低效經濟林園,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

  改造低質低效經濟林園,推廣使用高效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控等技術,是各團隊的首要任務。

  “根據板栗產業發展現狀,我們選取承德寬城艾峪口村板栗基地和承德神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塌山村板栗種植基地建設示範園,指導兩個基地開展品種改良、嫁接、病蟲害防治等標準化生產。”板栗科技支撐體系團隊負責人、河北科技師範學院教授王廣鵬介紹,目前,兩個村幼樹早期產量由每畝60至80公斤提高到160至200公斤,效果明顯。

  “我們柿子團隊在易縣、順平縣指導柿子示範園建設。經過團隊的努力,示範園的平均畝產已經達到1400至1750公斤,果實品質也得到明顯提高。”柿子科技支撐體系團隊負責人、河北農業大學研究員王文江說。

  在專家團隊的幫助下,新的品種不斷引進到河北省。

  皂莢科技支撐體系團隊在井陘縣大青山基地和元氏縣基地建立了兩個皂莢種質資源圃,團隊與河南省林科院、山西省林科院合作,引進了刺用品種“豫皂1號”“豫皂2號”和果刺兼用品種“帥丁”等新品種,豐富了河北的皂莢種質資源,提升了皂莢栽培的良種覆蓋率。

  在實踐基礎上,各團隊結合河北省地域特徵和生產實際,編寫了既體現技術先進性,又兼顧生產實際應用的可操作性強的技術手册。

  對於種植戶的培訓陸續展開。據介紹,截至今年初,皂莢團隊已開展40餘期技術培訓,培訓技術骨幹和林農2000餘人次,編印發放《皂莢種植技術手册》20000份、《皂莢管理技術》明白紙20000份。

  借助田間技術培訓、室內授課、現場觀摩等方式,板栗團隊進行了4大技術體系、20餘項方法的技術培訓和示範推廣。

  “有災情的時候是我們最忙的時候。遇到惡劣天氣,團隊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主動收集、核實和反映災情,提高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為當地政府抗災救災和災後恢復生產提供決策依據。”趙京獻說,遇到這種情況,專家們會對受災戶進行應急技術指導,讓他們開展災後生產自救,並有針對性地科學編制災後生產恢復方案,及時在當地發布,通過微信群、QQ群、小視頻平台等進行傳播,深受好評。

  針對新冠疫情,各團隊專家結合樹種不同生長階段培育管護需求,靈活採取林果大講堂、集中培訓、現場指導、微信群答疑、電話咨詢、視頻直播等方式開展培訓指導。2021年,13支團隊開展培訓200多場次,編印發放技術指導手册、明白紙等培訓材料10萬餘份,基層技術骨幹和林果農受益人數達1萬餘人次。各團隊示範園平均良種使用率達90%以上,優果率達到85%以上。

  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提升標準化、規模化水平

  在專家團隊的幫助下,通過“專家+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一批經濟林產業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一二三產業不斷實現融合發展。

  陳利英是河北綠嶺果業有限公司的高級工程師,在企業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她也是河北農業大學齊國輝核桃團隊的核心成員。

  “綠嶺公司已經從核桃種植,發展成為集品種繁育、種植、研發、深加工、銷售和生態旅遊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現代化大型企業、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以‘薄皮核桃、生態觀光’為主題,綠嶺公司每年可接待10萬人旅遊、觀光。”陳利英說。

  “我們指導承德神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專家+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踐行‘購全縣所有板栗、收購價高於周邊地區、企業盈利返利於栗農’三個承諾,帶動栗農增產增收,‘神栗’商標也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企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進步。”王廣鵬說。

  有了基層的成功經驗,各團隊的眼光放得更加長遠。

  緊緊圍繞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社會民生事業等,13支團隊每年都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為全省經濟林產業發展撰寫報告,指出各個樹種發展現狀,介紹最新科技成果,剖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產業發展建議。

  近期,核桃團隊撰寫的《河北省核桃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結合河北省216家核桃企業實際和39項核桃產業政策,提出8項核桃產業發展政策建議。

  “借助團隊的力量,我提出關於加強棗瘋病科學防控、保障棗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得到相關方面的高度重視。”棗團隊負責人、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劉孟軍介紹。

  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各團隊提出的產業發展對策建議,為河北“十四五”林草保護和產業發展規劃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為政府決策夯實了根基。這些成果也助力主產區縣(市、區)完善當地產業發展規劃,突出發展特色,加快提升當地經濟林產業標準化、規模化水平,為各地實現“一村一品”“一縣一業”提供了技術支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