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如何適應社會“柔軟化”趨勢
http://www.CRNTT.com   2022-06-19 08:28:37


  中評社北京6月19日電/“柔軟社會”是指社會生活充滿活力和彈性的一種發展狀態。當下中國已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呈現更顯著的“柔軟化”趨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文化消費出現新的時尚和潮流。龍泉寺的賢二和尚公仔等周邊產品,依托故宮IP資源開發的《韓熙載夜宴圖》等潮流App,河南衛視的“唐宮夜宴”等系列節目,將傳統文化與新興技術形式相結合,以柔性化方式讓傳統硬核IP“飛入尋常百姓家”。調查顯示,2021年近半數青年消費者的精神文化消費支出較去年有所增加。第二,“她經濟”與“她力量”崛起。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女性群體的話語權和傳播能力大大增強,統計顯示,頭部網紅中女性傳播力和帶貨能力是男性的3倍。與此相應,輿論場中女性群體意見表達的聲量和能見度也獲得較大幅度提升。第三,公眾期待更柔性細膩的社會公共治理。以疫情防控中的寵物問題為例,中國多地在市民隔離期間妥善安置寵物,受到網民稱讚。寵物為人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陪伴,養寵物的家庭也大都將寵物視為家裡的“小成員”。因此寵物問題背後是人心問題,尊重個體權利和心理感受,社會公共治理才能贏得公眾的情感認同。

  “柔軟社會”的到來要求政府部門在觀念與實踐上都要做出相應調適。一是樹立廣泛協商意識,培育社會信任機制。多元社會主體之間的平等協商,是凝聚社會各方共識、構建社會信任與合作機制的重要基礎。這一機制的建立將降低社會運作成本,增強社會應對各種危機和矛盾的制度與情感韌性。因此,培育社會多元主體之間的平等協商意識,是適應“柔軟社會”的觀念前提。

  二是注重通過非強制方式實現多方合作與共治。強化有效溝通、慎用強力手段是滿足人民群眾對更高社會治理期待的基礎。在常態化社會治理中,強力手段的頻繁靠前使用,會導致“按下葫蘆浮起了瓢”的不良效果:表面上看社會問題得到暫時化解,但卻可能導致公眾對有關部門情感上的疏離。這無形中會降低公眾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積極主動性。

  三是要尊重個體社會成員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精準施策,不搞“一刀切”和“一風吹”。當下,疫情給社會經濟帶來嚴重衝擊,有關部門應該主動作為,發揮互聯網社會心理減壓閥與社會救濟窗口的作用,為不同階層社會成員度過疫情煎熬營造寬鬆氛圍。此外,有關部門在政策出台過程中,應充分吸收民意,評估政策實施的情感效果,嚴禁層層加碼,減少政策實施可能帶來的社會心理震蕩。

  四是扎緊醫保、社保等民生“保障網”和“安全繩”。現代社會是典型的風險社會,許多重大風險事件無法在個體層面回應和化解,需要依托健全的社會制度體系來應對。醫保、社保等民生保障措施是保障個體福祉、構建“柔軟社會”的底層要件,防止社會成員因各種風險事件被甩出社會發展軌道之外。此外民生保障制度體系的完善,也有利於預防和減少各種反社會惡性事件的發生頻次,提升全體社會成員的安全感。

  最後,法律是“柔軟社會”的“護欄”和“定盤星”,但法律並非越多越好。立法應充分論證和凝聚民意,更注重保護公民權利,否則叠床架屋的法律條文,可能會壓抑社會活力,導致社會“板結”,並可能因缺乏可行性而損害法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沈陽(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