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加快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http://www.CRNTT.com   2022-06-02 08:30:17


 
  從發展收益看,應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除了考核制度外,影響區域發展行為的關鍵因素是發展利益。相比於城市化地區,承擔非經濟功能的地區尤其是生態功能區往往面臨正外部性難以得到合理補償的困境,未來需通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來提高其發展收益。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和評價體系,規範化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過程,為此類地區獲得合理的生態補償提供科學依據。鼓勵與引導生態功能區與農產品主產區依托自身禀賦,採取市場化發展思路、多樣化發展模式和產業化發展路徑,拓展生態與農業產品的產業鏈和價值鏈,提高生態與農業產品的附加值,不斷提高自身發展收益。

  確保國土開發與國土保護相互支撐

  文章指出,保護是為了實現更高水平的開發、開發是為了實現更有能力的保護,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必須立足整體系統思維,確保國土開發與國土保護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相互支撐。

  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的引領性。國土空間規劃在國土空間治理和可持續發展中起著基礎性、戰略性的引領作用,是明確不同區域發展定位和功能屬性的根本工具。黨的十八大以來,為有效破解不同發展規劃相互“打架”現象,黨中央已明確要求建立“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針對促進開發國土與保護國土相互支撐的要求,“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在理念上應堅持全國一盤棋的整體架構,在導向上應充分體現不同區域的不同利益訴求,在思路上應落實全域全要素管控制度。

  強化國土用途管制的約束性。通過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可以保證不同類型國土空間能夠按照功能定位制定發展戰略。一方面,健全“指標+空間+清單”的用途管制制度,強化“三區”空間管理,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控制線管制制度,明確各類空間的責任主體、管控措施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衛星遙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加快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提升對國土空間的實時和長期監測能力。

  強化利益補償政策的融合性。實現開發型區域與保護型區域的融合發展,必須加快構建區際利益補償機制。一方面,完善縱向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中央和省級財政參照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等因素,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分配機制,提高保護型區域的收益水平。另一方面,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鼓勵生態產品供給地和受益地按照自願協商原則,綜合考慮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生態產品實物量及質量等因素,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探索非貨幣補償型的異地開發合作模式,鼓勵生態產品供給地和受益地共建產業園區。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