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持續舉辦美國音樂訪台活動。音樂是各國民眾共同喜愛的藝術形式,美國高度發達的音樂產業為美國公共外交提供了豐富的資源。2011年,美國國務院教育與文化事務局創立了“美國音樂出訪計劃”,旨在推選有代表性的美國音樂人赴公共外交重點地區演出交流,以增加當地年輕人親身接觸美國音樂的機會。〔32〕在“美國在台協會”的安排下,赴台美國藝人不僅要在台灣各處進行多場公益演出,同時還需要同台灣民眾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以2018年7月訪台的美國國家青年交響樂團為例,該樂團除了需要在台中和台北高鐵站進行兩場“快閃”表演外,部分成員還被安排參加了台灣“中研院”舉辦的“AIT青年領袖營”,另有部分成員則被安排為台北青年管樂團團員做一場排練工作坊。〔33〕此外,為宣揚所謂美台所共同堅持的“新聞自由與寬容”價值觀,“美國在台協會”還在2017與2018年的九月中旬專門拿出一天時間來慶祝丹尼·波爾(Daniel Pearl)音樂節,活動當日AIT邀請來多國音樂家與台灣本土音樂人共同舉辦多場免費的露天音樂表演。〔34〕簡言之,“美國在台協會”通過邀請美國音樂團體訪台、舉辦一系列音樂活動吸引台灣民眾尤其是青年人的關注與參與,並獲取其好感。
總之,美國實施對台教育文化交流項目不同於信息傳播,它們不像對信息傳播那樣僅僅針對一些特殊的政策和議題,教育文化交流更多地著眼於一種生活方式、特殊的個人觀點,更加貼近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雖然發揮效力的速度比較慢,但是這種影響是長期性的、潛移默化的、富有進展的。“美國在台協會”承擔了對台教育與文化交流方面的主要工作,通過深化台灣“富布賴特計劃”、吸引台灣學生赴美留學等增強台灣民眾對美國的瞭解與認同。2007年公布的《美國公共外交與戰略溝通國家安全戰略》明確將教育和交流納為公共外交戰略性優先項目。台灣的戰略地位和美台關係的性質決定了美國會更加重視加強與台灣社會民眾之間的聯繫。
四、結語
蔡英文上台後,美台加快推進區域安全合作,強化所謂的“價值同盟”或“民主同盟”,美國試圖將台灣納入東亞勢力範圍與“印太戰略”體系。作為美國對台“公共外交”的執行者,“美國在台協會”近年來基於“共享價值”等動因,強化其宣傳美國價值觀和文化的角色,目的是在台灣社會和民眾中塑造美國良好形象,以增強台灣社會和民眾對“美國價值”的認可,建構起所謂的“休戚與共、共存共榮”的“美台命運共同體”〔35〕。對於美國政府透過“美國在台協會”等機構實施對台“公共外交”、高調“挺台”的行為,美國國內一些有識之士認為不妥,如美國知名台海問題專家任雪麗(Shelley Rigger)擔心,有些美國人自以為在支持幫助台灣,實際上卻把台灣置於更危險的境地,等於“把台灣愛到死”(love Taiwan to death)。〔36〕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則指出,過去五到十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幾乎所有涉台法律都是勸勉性的,包含了許多親台情緒,包括許多如何改變和提升美台關係的建議,但並沒有命令行政部門做太多新的事情。“發起這些舉措的議員獲得親台者和台灣人的讚賞,但他們並不承擔他們主張的那些行動引發後果的責任。後果就是,一方面,國會的舉措提升了台灣人對美國強勁支持台灣的希望;另一方面,加深了中國大陸的恐懼,使他們相信美國對台支持真是堅如盤石,美國正將台灣當作對華遏制戰略的一張牌。”〔37〕其結果可能是,導致台海“關鍵時刻”〔38〕提前來臨!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與重視,並採取精準有效的應對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