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江蘇發展新就業形態增加創業就業機會
http://www.CRNTT.com   2022-05-22 18:50:43


  中評社北京5月22日電/據新華日報報道, 5月19日晚,位於南京市建鄴區的味洲·美鄰生活廣場一家餐廳門口,外賣騎手張佳峰等餐時跟記者聊起自己:34歲,開過貨車、當過工人,一年前來南京送外賣,早上7點就有單子,晚上經常忙到8點以後,月入萬元左右……一取到餐,張佳峰便匆匆離開餐廳。正值送餐高峰,進出生活廣場的外賣騎手絡繹不絕,一路小跑,是他們共同的姿態。

  “兩個輪子”的外賣騎手、“三個輪子”的快遞小哥、“四個輪子”的網約車司機……平台經濟與新就業形態互相成就,成為穩就業、保就業的重要抓手之一。

  就業路更寬,

  400萬人端起“新飯碗”

  截至去年底,我國靈活就業人員達2億人,占就業總人口數的1/4。省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周莉雅介紹,江蘇靈活就業人口約1100萬,其中,電商從業者、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騎手等與互聯網有關的新業態從業人員超過400萬人。

  美團外賣江蘇區域負責人介紹,今年江蘇區域外賣商戶的數量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4月底,江蘇騎手數量同比增長約13%。本輪疫情發生以來,平台推出一系列服務騎手、穩定隊伍的措施,比如騎手因疫情發生配送超時或其他異常,可通過APP或向配送站站長申訴,從而獲得免責處理。

  今年以來,T3出行在省內12個運營城市持續招募網約車司機,預計提供超過5萬個崗位。“這背後就是5萬個家庭,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希望發揮技術平台優勢,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在企業健康發展的同時履行社會責任。”T3出行黨委書記、CEO崔大勇表示。

  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江蘇軍曼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魯曼對此體會很深。扎根建湖縣的軍曼農業公司不僅發展種植養殖業、休閑觀光業,還開辦培訓課程,引導、幫助農村勞動力、失業人員、退伍軍人等投身鄉村振興的創業浪潮。2020年以來,該公司通過創業培訓、直播電商培訓等課程,累計培訓超3500人次。

  泗洪縣大樓街道電商產業孵化園成立近6年,以3年為一個孵化周期,已培育66家電商企業。園內68個孵化空間保持“滿員”狀態,直接帶動就業1800餘人。街道經濟發展局副局長張丹丹說,去年孵化園增設5000平方米創客空間,主要發展直播電商。泗洪人嵇興建原先在外省從事家電銷售,今年返鄉進入孵化園創業,既銷售家電也做網店代運營。他在當地招收20名員工,正積極備戰今年“618”電商大促。

  聚焦新業態,

  政府部門齊發力

  去年,睢寧縣電商產業集聚區(家具)銷售額達232億元,帶動就業近6萬人,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網銷家具產業集群。集聚區建設指揮部產業招商局局長張春凱介紹,疫情嚴重影響了睢寧電商企業的生產經營,為穩住電商主體、降低企業損失,縣商務、人社、婦聯等部門聯合金融機構,出台就業信貸優惠政策,解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復工復產遇到的融資難題,給集聚區復甦注入動力。

  緊要關頭,幫扶市場主體渡難關;尋常日子,想方設法打開就業門路,我省各級政府部門在穩就業方面協同發力。

  省商務廳電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商務部門一方面引導專業垂直平台、區域電商平台、特色電商平台與綜合電商平台錯位發展,另一方面加強與國內“頭部”電商平台協作,推動他們在江蘇加大投資和產業布局,持續輸入先進技術、高端人才和管理經驗。匯通達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帶動3萬多人就業、南京徐莊軟件園內的電子商務從業者達1.2萬人……省內一些電商平台企業已具備較強的吸納就業能力。省商務廳還將大力推動縣域電商集聚發展,促進電子商務與縣域特色產業融合,賦能農村產業數字化轉型,今年一季度已確定10個就業帶動明顯的縣域電商產業集聚區,給予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處有關人士介紹,我省已出台政策強化創業用地保障,支持建設“雙創”示範基地、專業化眾創空間、農村創業創新基地等。例如,對利用閑置的商業用房、工業廠房、企業庫房等存量房產,興辦新產業新業態的創業者,可實行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的過渡期政策。

  省工信廳去年舉辦的第六屆“創客中國”暨2021年江蘇省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吸引475個企業和創客項目。工信部門提供創業孵化、投融資對接、技術支撐、宣傳推廣等九大服務,幫助參賽企業推進優秀項目。

  持續優化的政務服務,為創業創新減負加油。一年前,南通推出“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駕駛員從業許可一件事”,將申請網約車從業資格的手續從跑兩次線下窗口改為線上辦理。該市已有4377名網約車司機通過公眾號申請、在考試合格後3天內獲得電子證書,快速駛上就業之路。

  補法律短板,

  拓平台就業空間

  今年5月1日施行的《江蘇省就業促進條例》,要求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發展,拓寬新就業形態就業空間。

  各類平台,築起一個個新型“就業蓄水池”。周莉雅認為,國家正在規範平台經濟,以促進平台經濟健康發展。基層政府應做到規範和發展並重,在實施包容審慎監管的同時強化服務,加大對平台經濟的扶持,引導其適應生活方式的改變,挖掘更多新消費模式。建議政府部門支持創業的政策還可以再精准些,充分考慮不同創業者的需求;同時再具體些,明確什麼群體、情形可以獲得什麼創業扶持。

  推動平台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穩定和帶動就業,還需要補齊平台在勞動者權益保障方面的短板。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南京大學就業質量研究中心主任方長春認為,平台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的現象尚不普遍,平台上大量勞動者雖受到平台管理約束,但與平台之間並無從屬關係,因而面臨法律身份認定及權益保障問題,尤其缺失職業傷害方面保障。一些地方政府已就此進行探索,比如倡導保險公司為這一勞動群體定制商業保險,但目前尚未形成可以復制推廣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平台也希望避免職業傷害糾紛。盡快規範平台用工,有利於平台經濟持久、健康運行。”方長春說,與平台相伴相生的新就業形態,在就業中所占比例還將增加,它是從屬勞動、獨立勞動之外的“第三類勞動”,不在現有勞動法律法規規制範圍內,已有專家學者建議對此單獨立法。

  補齊法律短板,應時而變、不斷完善,擴容平台“蓄水”能力,新就業形態將給更多勞動者帶來崗位與機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