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發揮基礎設施投資“托底”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22-05-18 08:52:55


從國際比較和國內需求看,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仍有較大空間。
  中評社北京5月18日電/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引領性作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既是建設現代化國家、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實施逆周期調節的重要手段。

  經濟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賈珅文章表示,針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要求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要求,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導致風險挑戰增多,中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面臨新的挑戰,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必要性更加凸顯。各地各部門落實好今年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基礎設施建設的工作部署,有利於把重大項目牽引和政府投資撬動作用發揮好,不僅能精准補短板、強弱項,扎扎實實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而且能間接拉動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製造業、采礦業等行業實現不同程度增長,激發更多內生增長動力。

  文章分析,一方面,從國際比較和國內需求看,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仍有較大空間。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0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國基礎設施升級方面的評分為77.5分(百分制),在參評國家中位列第22位。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人均擁有量尚存在差距。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發生深刻變化,高質量發展和安全發展的要求日益顯著。相比之下,中國基礎設施的網絡性、聯通性還不夠強,與國家發展和安全保障的需要還不適應,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持續發展基礎設施來化解。

  另一方面,科技革命、綠色發展、內需升級為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新空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中國經濟社會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已經全面開啟;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全球共同面對的迫切任務,中國已經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中國人口結構和居民消費需求結構持續變化,城鎮化水平和質量還將繼續提升,城鄉基礎設施在數量和質量方面的需求仍會增長……這些都將衍生出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圍繞強化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支撐,布局建設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也將進一步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的新空間。

  與此同時,日趨增加的基礎設施更新需求帶來大量投資機會。更新老舊基礎設施,不僅事關經濟發展,也事關社會民生和公共安全。中國人口密度高,傳統基礎設施耗費明顯快於發達國家,新型基礎設施的折舊年限也明顯短於傳統基礎設施。因此,未來基礎設施更新需求將持續增加。“十四五”時期,各類老舊基礎設施更新將是基礎設施投資的重要方向。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