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浙江德清:數字成“新農資”
http://www.CRNTT.com   2022-05-02 09:16:08


  中評社北京5月2日電/據經濟日報報道,最近,在浙江德清縣阜溪街道龍勝村,水木蔬菜工廠負責人阿爾法忙得不可開交。聽說來自新疆的他扎根浙江,種上了“數字瓜果”,大家都慕名來取經。

  走進水木蔬菜工廠,紅彤彤的番茄密密麻麻、交錯爬滿枝頭,一旁工人正忙著操作自助施肥機,對著電腦輸入相關數據,調整和控制番茄生長的各類指標。

  “怎樣才能種出好番茄?它需要一大堆變量。當這些變量轉化成可控的數字,就能將蔬菜特性發揮出來。”阿爾法告訴記者,通過數字化精密智控種出的薄皮沙瓤番茄,營養價值、微量元素較普通品種提高不少,口感更佳。

  德清水木蔬菜工廠是全國首個具備國家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綜合體,也是浙江省數字農業工廠試點。記者看見,一間間透亮的大棚裡,布滿各類傳感器和攝像頭,一束束根莖從裝滿椰糖基質的小圓盤裡攀爬而出。圓盤裡插有一根滴灌管,將根據傳感數據和電腦指令,精准輸送養分。

  “有了傳感器和攝像頭,根據日照強弱,大棚幕布可自動開合。濕度不夠的話,自動水簾會加濕,設備也會噴霧。”阿爾法邊走邊比劃。在他看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而現代農業在數字賦能下已實現對溫、光、水、肥等生產要素的精准控制,智能化種植成效愈發凸顯。

  通過改良現代設施農業技術,水木蔬菜工廠打破傳統種植季節性約束。番茄采摘期從兩個月提升至全年,40畝地上的1萬多株番茄,年產量高達125萬公斤,是傳統品種產量的10倍。同時,依托物聯網等自動管控技術,工廠土地、水、肥料等全部實現循環利用。

  “園區內技術型新農人、勞務工人加起來只有十來個,日常大部分工作由數控系統完成。”阿爾法說,農業生產工業化、數字化運作,不僅節約開支,促進農業增效,更能帶動周邊農民就業增收。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