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漆海霞論同盟聲譽與國際衝突:崛起國的應對
http://www.CRNTT.com   2022-04-27 00:27:03


 

  漆海霞指出,崛起國能否規避掉最大規模的遏制戰,核心在於霸主國。霸主國認為崛起國崛起了,顯然會堅決抵制。但是如果霸主國認為崛起國的崛起可能是可容納的,是可以兩者並贏的,那麼這種情況下霸主國可能會試探,甚至製造一些小規模的衝突。霸主國對崛起國的性質判斷,是霸主國決定對這個崛起國遏制到什麼程度的關鍵所在,而性質判斷深受崛起國在崛起過程中釋放的信號影響。什麼樣的信號是更可信呢?這涉及到“沉默成本”和“觀眾成本”的概念,如果某些信號付出的成本比較多,那麼其可信度會比較高,而行為往往會比語言有更強的說服力,因此當崛起國與霸主國的盟友之間陷入爭端的時候,在這個過程中最容易觀察出崛起國真正的意圖,崛起國的舉動也是霸主國對崛起國信號判斷的關鍵所在。

  漆海霞討論了三方情況不完全信息下的多輪博弈,表示如果崛起國在崛起過程中比較重視道義因素,比如“仁、義、禮、智、信”這些都做到的話,可能會使本國的實力和合法性增強。霸主國在互動中可能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比較重視信譽,一種是不重視信譽。如果崛起國比較重視信譽,那麼第三國就算是與崛起國有摩擦,也能比較放心跟崛起國簽訂條約,接受談判的可能性會增加。但是如果崛起國不守信用,第三國可能不會輕易選擇妥協。如果崛起國比較重視“聲譽”,第三國可能會比較容易接受談判而不急於對抗,崛起國的崛起相應來說受到的阻力會比較小。相反則相互對抗的可能性會增加。

  漆海霞表示,同盟本身是一個結成聯盟的選擇過程。各個國家在選擇盟友的時候,往往會反覆斟酌,選擇可靠的盟友,所以結盟這個過程中的“選擇效應”,導致了結成盟友的國家大部分是比較可靠的。而在結盟之後的同盟困境裡面,聲譽又產生一個“調節效應”,最後得到牽連的結果。也就說是如果“選擇效應”和“調節效應”同時產生的話,聲譽通過“選擇效應”删除掉了很多不守信用的國家,因此能結盟的國家聲譽都比較強。那麼同盟的國家中,聲譽有三個影響渠道,第一個是影響潛在的確認者進行威懾,第二個是可能會縱容道德風險,縱容同盟,第三個就是約束,最後衝突的風險則取決於國家能否有效管控組織的盟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