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北約:熱衷集團對抗的變態思維
http://www.CRNTT.com   2022-04-23 14:32:27


  中評社北京4月23日電/據新華社評論,仔細回顧北約成立與擴張的歷史經緯,不難看出這一組織自始就是一個由美國拉幫結夥結成的小圈子,為的是在冷戰中搞集團對抗。如今冷戰已經結束30餘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為了證明其存在的必要性,仍在不斷鼓吹集團對抗。“冷戰的遺孽”正在全球策動“新冷戰”。

  延續冷戰思維

  冷戰初期,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12國於1949年在華盛頓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公約規定,締約國任何一方若遭到武裝攻擊,應視為對全體締約國的攻擊。這些國家由此形成軍事聯盟。面對來自北約的壓力,以蘇聯為首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於1955年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從而在歐洲形成兩大集團對立的局面。

  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華約解散、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人們本以為北約也會與華約一樣退出歷史舞台,更安全的歐洲秩序和世界秩序即將到來。但出人意料的是,北約不但沒有解散,反而不斷擴張。冷戰40餘年中,北約僅吸收希臘、土耳其、聯邦德國和西班牙4國。而蘇聯解體後,北約陸續吸納十多個國家,目前成員國已達30個。

  北約號稱堅持“門戶開放”政策,但北約的所謂“門戶開放”存在種種複雜標準,其中一些標準模棱兩可,比如政治經濟條件和北約成員國相似、有意願為北約軍事做貢獻等。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的一篇報告道出了實情:北約的“門戶開放”政策是面向那些“聽信美國及其盟友話語的國家”。

  分析人士認為,北約中實際掌握話語權的是美國,只有認同所謂“自由民主”價值觀的國家才能得到美國批准加入北約。這種以意識形態劃線的做法是冷戰思維的延續。俄羅斯曾提出加入北約被拒就是例證。

  熱衷製造對抗

  北約內部在冷戰結束後對其存續和戰略目標也有不小的爭論,但北約通過多次更新其戰略概念闡釋其存在意義,對衝了內部的“離心力”。審視北約這些戰略概念的演變,不難看出其核心就是持續不斷地塑造新的敵人並與之對抗。

  1991年,北約羅馬峰會通過《聯盟的新戰略概念》。由於蘇聯的威脅已經消失,考慮到當年海灣戰爭的因素,北約把有關應對威脅的表述寬泛化,內容涵蓋應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國際危機事件。

  1999年,科索沃戰爭爆發,北約戰略概念中又添加了處理地區危機的職能。

  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後,反恐成為全球熱點。北約在幾年後更新戰略概念時又添加了應對恐怖主義威脅的內容。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