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動態清零才是尊重科學
http://www.CRNTT.com   2022-04-10 09:32:19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4月10日電/據經濟日報報道,當前,上海疫情形勢嚴峻,網上輿論升級,一些“洋專家”反對中國動態清零的聲音甚囂塵上。他們罔顧事實推銷“與病毒共存”論,說中國堅持動態清零不科學,試圖誘導“躺平”。

  其實,躺平共存是侮辱科學,動態清零才是尊重科學!

  躺平共存論顛倒因果,不是科學選擇。

  有一些躺平共存派,向支持中國動態清零的網友索要科學依據。如果你提供過去兩年的中外疫情死亡人數和經濟發展數據橫向對比,他們不滿意,認為不能反映去年底今年初才開啟全球大流行的奧密克戎變異株毒性下降的事實。如果你提供今年一季度的幾個躺平國家的疫情死亡人數與過去兩年的縱向對比,他們還是不滿意,認為數據不全面不細致。在他們看來,只要不能提供讓他們“滿意”的數據,中國堅持動態清零就是不科學的。

  事實上,目前世界上躺平共存的絕大多數國家,都不是先做足科學研究再選擇躺平共存,而是先抗疫失敗只能躺平,然後文過飾非炮製“與病毒共存”論來糊弄民眾宣布躺贏。這是典型的因果顛倒且雙重標準的“認知作戰”手法:對躺平共存,他們搞無罪推定,拉“科學”來洗白;對動態清零,他們搞有罪推定,用“民生”造黑鍋。

  比如,目前上海出現部分居民食物緊缺情況,明明原因在於此前的疫情防控不力和物資配送不力,卻被共存派歪曲成“防疫影響民生”。我們要警惕這類把抗疫與民生對立起來的因果顛倒邏輯——沒有健康權和生命權,談什麼民生?

  躺平共存論混淆概念,沒有科學精神。

  躺平共存派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辭:奧密克戎死亡率比流感還低,沒必要再嚴密防控。這是沒有科學精神的胡扯,混淆了死亡率和病死率概念。

  死亡率關注社會風險,統計某年度因某種疾病而死亡的人數在社會全體人群中的占比。病死率關注個人風險,統計因某種疾病而死亡的人數在該病所有患者中的占比。社會防控策略的選擇主要看死亡率,個人防治策略的選擇主要看病死率。二者很多時候不一致,傳播力強病死率低的疾病,常常比傳播力低病死率高的疾病造成更多的人死亡,需要更嚴格的社會防控。

  人們常說的奧密克戎死亡率下降,其實是指病死率下降。從目前數據看,奧密克戎的病死率比德爾塔低,但死亡率要比德爾塔高。

  今年年初康奈爾大學發表的初步研究稱,相較於德爾塔疫情期,奧密克戎疫情期病死率從5.3%下降至0.9%。

  一直走共存路線的美國,2020年新冠流行,月均死亡3萬多人;2021年阿爾法和德爾塔流行,月均死亡4萬多人;2022年第一季度,奧密克戎流行,月均死亡5萬多人。

  這只是粗略估算,因為死亡率和病死率的統計通常以年為單位,奧密克戎才流行了幾個月。但無論如何,躺平策略下,奧密克戎的死亡率都遠遠高於流感,二者根本不在同一個數量級。比如中國香港,今年剛過完第一季度,這波奧密克戎疫情已造成8000多人死亡,而在新冠流行之前的那幾年,香港每年因流感死亡的人數最多300多人。

  動態清零才是尊重科學。中國尊重生命、科學研判,主動選擇動態清零的防控策略,並有能力成功執行。兩年多來,中國在世界排名前列的經濟體中新冠死亡率最低、經濟發展最好,又進一步驗證了這一選擇的科學性。面對當前的上海疫情,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必勝信念,別被顛倒因果、混淆概念的躺平共存論帶歪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