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不擇手段斂財的趁火打劫者
http://www.CRNTT.com   2022-04-09 11:14:28


 

  攪亂全球發戰爭財

  在軍工複合體左右下,美國攪亂全球和平與穩定,為軍售鋪路。冷戰期間,美國以“抵禦共產主義”為名向海外大量出口軍火。冷戰後,反恐戰爭令其軍工產業經歷繁榮期。近年來,從歐洲到中東,從亞太到拉美,美國強化同盟、鼓動對抗、煽動衝突,不斷擴大軍售。

  俄烏衝突正是美國長期“圍堵”俄羅斯的結果。美國防部前官員富蘭克林·斯平尼指出,美國軍工複合體應該對爆發俄烏衝突負責,因為軍工複合體的商業模式及其游說活動是冷戰後北約一再東擴的重要原因之一。

  挑起俄烏衝突讓美國如願撬開了盟友的錢袋。德國等歐洲國家宣布調整防務政策,給美軍工企業帶來商機。美國反戰組織“公正外交政策”執行主任埃裡克·斯珀林說,俄烏衝突將使北約成員國國防預算增加,意味著他們將大量使用美制武器,對美國企業是極大利好。

  不擇手段搶奪資源

  不少媒體和分析人士指出,搶奪並控制能源市場一直是美國在全球挑起對抗、發動戰爭的重要目的。俄烏衝突中,美國借機攫取了歐洲能源市場由俄方占據的部分份額。

  歐盟國家進口的石油和天然氣分別約三成和四成來自俄羅斯。俄烏衝突爆發後,歐盟宣布計劃於今年年底前將對俄天然氣需求量減少三分之二。美國則借機與歐盟達成能源合作計劃,擴大其對歐液化天然氣出口。根據計劃,美國將幫助歐盟市場今年額外獲得至少150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有分析認為,此舉不僅能使美國向歐洲高價兜售更多美國液化天然氣,還為美國油氣產業取代俄羅斯、擴大歐洲市場份額提供了機會。

  為搶奪資源美國不擇手段。數十年來,美國不惜破壞世界和平和地區安全,在不斷通過製造“可控混亂”和“離岸平衡”維護全球霸權的同時,也讓軍工複合體長期從美國製造的戰爭、衝突和敵對中牟利。美國2003年發動的伊拉克戰爭曾被媒體稱為“石油戰爭”。戰前,伊拉克石油產業完全國有化,而十年後已被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和雪佛龍石油公司等企業徹底掌控。這背後與美國軍政商界的利益交換脫不了幹系。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