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關心的頭等大事,也是職能部門心心念念的要緊事。值得一提的是,據上海相關官員此前介紹,為保障市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已專門成立生活物資保障專班,迅速啟動蔬菜應急保供機制,加強市外貨源對接,實施蔬菜直供、直配。
生活物資供應總體充足,這是一個重要層面,把“最後一公里”“最後一百米”乃至“最後一米”解決好也是重要層面。同時,是物資分配上應淡化戶籍門檻,對在滬的外來人員也應一視同仁。原因很簡單,他們也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他們為上海發展貢獻力量也有權利享受到應有的保障。
疫情裹挾之下,老人、婦嬰、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更需呵護。那些獨居老人、殘障人士及經濟困難家庭能不能及時得到保障型蔬菜禮包?特別是那些急危重症患者,能夠及時得到就醫?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以病人為中心,才能更好地體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我母親92歲了,心絞痛發作,有什麼辦法?”據報道,面對這名上海居民在小區微信群的求助,小區群策群力,在短短一小時內,就凑齊了急用藥品、血氧計、帶心電圖功能的手表,居委會也迅速開好外出就醫證明。在各種力量幫扶下,老人生命體征平穩。像這樣的溫情案例,都讓人動容。
對於上海來說,醫療資源更豐富,動員力量更強大,制度保障更有力,也更有理由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落實得更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帶著責任做,帶著感情做,帶著專業精神做,就一定能夠做得更好。
“我們尊重廣大市民的每一通電話、每一個訴求”,在7日召開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一名上海官員如是稱。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猶豫不動搖,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不折不扣地做到以人為本,不僅能夠讓群眾感受到制度暖意,還能更大程度凝聚力量,進一步增強群眾戰勝疫情的信心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