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3日電/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指引下,“綠色信貸”“低碳金融”逐漸成為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增長曲線。近日,建設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家銀行紛紛推出碳賬戶方案。業內人士表示,銀行業開展碳賬戶金融服務的嘗試,不僅有利於擴大碳賬戶覆蓋面,而且隨著金融機構在綠色消費端持續發力,還將有助於系統推進個人消費行為向綠色低碳方向轉變。(3月29日《經濟日報》)
所謂個人碳賬戶,是指監測個人衣、食、住、行活動中的低碳行為,對碳減排行為和效果進行量化評價,把碳賬戶嵌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通過個獲取的碳積分,換取授信優惠、禮品和服務兌換、碳市場交易等權益。這不僅會有利於推動綠色生活,也能讓公眾從低碳行為過程中得到實惠,品嘗到“甜頭”。
今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印發的《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引導銀行保險機構規範發展綠色消費金融服務,推動消費金融公司綠色業務發展,為生產、銷售、購買綠色低碳產品的企業和個人提供金融服務,顯然,各大銀行紛紛“試水”個人碳賬戶,積極落實國家頂層制度設計,將積攢的“碳能量”通過變現,來增加金融服務吸引力。
現在的問題是,儘管綠色生活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但在一些具體實踐中卻知易行難。像大家熟知的限塑令,很多人還是覺得與塑料袋相比,使用環保袋並沒有讓他們得到更多實惠。而個人碳賬戶,就是通過一定的經濟補償機制,來增加政策的魔力,以擺脫綠色消費行為面臨的窘境,不失為是一種制度性創新。
近年來,我國很多地方,在推廣實施個人碳賬戶過程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不少頗有價值的經驗。江西省南昌地鐵鷺鷺行APP聯合行業合作夥伴共同推出地鐵乘客碳減排服務,市民的每一次地鐵出行都將被納入個人碳減排賬戶。乘客憑個人碳賬戶積分,就可以免費借閱5000餘册正版電子圖書;2021年8月,一位“深綠”客戶在沒有提供任何資產證明的情況下,憑借個人碳賬戶積分就申請到了30萬元貸款,這成為了全國首筆個人碳賬戶信用貸款,碳賬戶也真正發揮了“金賬戶”的作用。
當然,儘管當前個人碳賬戶建設取得了一些創新性成果,但還是處於“摸著石頭過河”初級階段。今後,一方面,要加大應用場景的接入,覆蓋公眾的衣食住行等的各個方面,為群眾提供參與碳減排的多元化選擇;同時,提高數據采集的量化賦值的科學性與精准性,讓老百姓的每一次低碳行動,都會被記錄、被肯定;此外,個人碳賬戶涉及到個人信息采集,如何保障個人隱私安全,要未雨綢繆,做到防患於未然。
通過架構嚴密科學的個人碳賬戶制度化體系,讓個人碳賬戶成為每個公民的“標配”。
來源:紅網 作者:吳睿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