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預算公開常態化有利社會監督
http://www.CRNTT.com   2022-03-28 16:04:03


  中評社北京3月28日電/據中國經濟網報道,  近日,102個中央部門在同一天向社會“曬”出2022年部門預算。這是中央部門連續第13年集體公開預算,我國預算公開不斷成熟深化,步入法治化、常態化、規範化階段,社會公眾參與也越來越全面深入。

  作為政府年度收支計劃,預算必須公開透明,以接受社會監督和約束。預算法對預算公開作出明確要求,各中央部門在每年集中公開預算,正是來自預算法的相關規定。13年是一個不短的歷程,預算公開也持續呈現出新氣象。

  首先是依法依規公開預算,公開部門數量逐步擴大,由最初的70餘家擴展到近年來的100餘家。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依法依規公開預算,公開信息越來越細化,一系列收支報表全面、真實反映部門收支總體情況和財政撥款收支情況。

  其次,越來越聚焦社會關切。預算公開的重要目的在於接受社會監督,不能自說自話、避重就輕,而是要充分回應群眾關切。近年來,在加大預算公開力度過程中,還進一步增加項目公開數量、細化公開內容,主動將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項目公開,群眾關心的很多問題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

  比如,中央強調政府要過緊日子,各部門如何落實?今年,所有公開預算的部門全都對貫徹落實過緊日子壓減支出等情況做了說明,特別是對“三公”經費的每一項開支進行詳細說明。此外,項目支出預算是部門支出預算的重要部分,群眾十分關注財政資金投向了什麼項目,部門預算中也越來越多地反映項目的詳細信息。

  最後,越來越注重花錢的效果。群眾十分關心每年預算安排的這些錢能夠取得什麼效果。為此,近年來各部門持續擴大績效目標公開範圍。今年,大幅增加了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項目支出績效目標公開數量。比如,科技部對科研機構基本科研業務費、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和管理支出、科普經費等項目列出詳細的績效目標表。公開了績效目標,社會監督的指向更加明確,也有利於實現“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

  建立現代預算管理制度任務艱巨,難以一蹴而就。預算公開雖已取得顯著進展,但仍需持續不懈向前推進。中央部門發揮了很好的帶頭示範作用,地方各級政府及部門的預算也要逐步公開透明。地方層級預算和百姓“身邊事”關係更密切,應增強預算透明度,主動回應關切、接受監督。

  除了部門預算公開,各部門所屬單位預算也不能成為“死角”。不少部門有一系列下設單位,以往外界對其收支難以了解。近年來,我國逐步推進各部門所屬單位的預算公開工作,對各部門所屬單位預決算公開的時限、細化程度也提出了具體要求。不少單位已經曬出了賬本,這項工作還需要持續深化。

  預算關係國家治理。我國推進預算公開的歷程表明,公開是規範、監督政府收支行為的有效途徑。越是主動公開預算信息,越能實現政府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曾金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