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本領越來越強 日子越過越旺
http://www.CRNTT.com   2022-03-25 14:30:17


  中評社北京3月25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近年來,山西省大力開展“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工程,培養了一大批掌握專業知識技術的農民:結合產業特色與農民需求,組織各類培訓班和講座;不僅提供技術指導,還講授媒體傳播規律和電商知識;頒布技能評價標準,發放技能考核證書……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培訓,持證上崗,收入增加,走上了致富道路。

  在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農發村的菌棚裡,記者見到了正在采摘木耳的赫潤梅。菌棒上的木耳烏黑透亮,朵大肉厚,赫潤梅正忙著逐一采摘下來,倒在晾棚裡,鋪平曬幹。

  在山西省大同市數字農業人才培訓基地直播間裡,61歲的陳丙政和手機屏幕另一端的觀眾們侃侃而談,順便推銷起大同黃花和小米。從種地到做直播,他和老伴現在每年至少有15萬元的收入。

  他們,都是山西省農民培訓班畢業的持證學員。近年來,山西大力開展“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工程,培養一大批有知識有技能的農民是工程重要目標。2021年,在中央資金基礎上,山西省財政、人社部門已撥付1.752億元用於農民培訓。截至目前,全省培訓農民21.83萬人。許多農民因此受益,脫貧後陸續走上致富道路。

  期盼——

  “要是在家門口就能學技能,該多好”

  很難想象,赫潤梅在6年前還是貧困戶。“我過去做過裁縫、端過盤子、織過毛衣,到處打零工。”繁峙縣耕地稀少,20年前,赫潤梅和鄉親們從深山裡搬出來,習慣了靠畜牧養殖為生。家裡四口人,口糧地卻不到1畝。

  “要想辦法掙錢。”這個想法越來越強烈。反覆琢磨後,赫潤梅想到,小時候家中長輩培育過木耳,就萌生了試一試的想法。她找到村支書郝長喜,申請相關國家補助項目。村支書心裡也犯嘀咕:要說養牛,村裡人可能在行。種木耳,靠譜嗎?但在赫潤梅一次次的勸說下,村支書被打動了,“項目要多少錢?”“不用太多,先申請1萬元,讓我試試看。”

  回山裡運回椴木,支起木頭,鑽孔、接種、噴水,赫潤梅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木耳種植中。令赫潤梅驚喜的是,木耳當年就收獲了100多斤,一下子就回了本。2018年,村裡投入資金成立合作社,赫潤梅順勢擴大了規模。為了提高產量,她將原來的木條接種法改為菌棒種植。數以千計的菌棒鋪在地上,如果成功,比之前的產量會高不少。當地氣候溫差較大,菌棒一般要晚上9點以後才能澆水,赫潤梅經常忙到凌晨兩點。但望著滿地的菌棒,她充滿幹勁,“這可是滿地的財富啊!”

  然而,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風,卻差點吹滅了她的熱情。家在五台山腳下的風口上,大風一來,菌棒就被吹得七零八落,也影響了木耳的生長。望著菌棒,赫潤梅下定決心,要提升自己的種植本領。為了提高木耳種植技術,內蒙古、河北、東北,她都跑了個遍。“我到處去取經,哪裡有相關的培訓我就去哪裡。”她還加入了一個食用菌種植戶交流群,和全國各地區的種植戶們交流經驗。赫潤梅就是那時候第一次聽說吊袋木耳的種植方式。

  可是,去外地學習畢竟太遠。“要是在家門口就能學技能,該多好!”赫潤梅心裡想。

  培訓——

  “掌握了更先進的種植方式,今年收成一定更好”

  2018年起,山西開始實施“人人持證,技能社會”的民生工程,面向廣大農民大規模開展技能培訓。培訓結合地方產業發展特色與農民需求,分級分類確定課程內容,並設置了高、中、初3個級別的證書。山西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劉志傑說:“要重點打造農業經理人、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和家庭農場主、返鄉創業青年、種養能手和能工巧匠、鄉村治理及農村社會事業帶頭人5支隊伍。”在省、市、縣各級農業局開辦的培訓班、農業合作社講座、專門的農民培訓學院,一大批面向農民的培訓活動火熱展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