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際社會積極評價中國科技創新
http://www.CRNTT.com   2022-03-13 10:22:10


 

  “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科技創新之路”

  在莫斯克拉看來,中國科技事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離不開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不斷加大的扶持力度。“十四五”規劃提出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7%等目標,“這為人力、物力、財力的流動指明方向”。此外,中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在研發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推動學術、創新和生產形成良性循環”。

  佩里莫尼認為,中國科技創新不斷取得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以及社會各界都對科技創新高度重視。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把推進科技自立自強作為重大任務進行部署。“中國在研發領域投入巨大,並培養大批科研人才,成為中國科技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支撐。”

  “中國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調創新不問‘出身’,只要誰能為國家作貢獻就支持誰,聚天下英才,體現了科學思維的多元與包容。”丁有信說。

  巴基斯坦駐華大使莫因·哈克表示,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中國更加重視創新、共享等新發展理念,這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更多動力,“中國已為數字化時代做好了準備”。

  庫阿庫認為,中國科技創新發展日新月異,這得益於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科技創新發展的清晰認知和規劃。“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堅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科技創新之路。”

  菲律賓金磚國家政策研究會研究員、政治學教授安娜·馬林博格—烏伊表示,中國政府積極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進入一個以高科技生產製造和自主突破性技術為引領的新發展階段。菲律賓應借鑒中國做法,激發經濟潛力和競爭力。

  “有利於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時代挑戰”

  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多年來,中國秉承互惠共利的理念,深化科技開放合作,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參加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超過200個,對世界科技創新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2020年,中國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10顆由阿根廷自主研製的遙感小衛星,開展對地觀測。近年來,科技創新合作已成為促進中阿關係發展的重要動能。阿根廷駐華大使牛望道表示,科技能夠推動國家經濟發展,增進人民福祉,也是決定國家實力的關鍵因素,“當前,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居於世界先進地位,阿中加強科研合作可以實現共贏”。

  “中國的科技強國之路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印度尼西亞智庫亞洲創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蘇爾約諾表示,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深化與中國的科技交流,引進更多的中國創新科技產品,將會大大提升這些國家的科技水平,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科技實力差距。

  “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經驗對於哥倫比亞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莫斯克拉舉例說,哥倫比亞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經濟發展,致力於建設有特色的研發、創新和創業中心,而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等方面有著豐富經驗。2019年,哥倫比亞與中國簽署了電子商務合作諒解備忘錄;去年12月,中哥智網互聯實驗室與中國4所高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這些都將進一步推動兩國在電子商務、人工智能、雲計算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佩里莫尼說:“中國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同包括法國在內的各國開展人才交流以及科技創新合作。各國共同探索解決重要全球性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有利於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時代挑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