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平衡好金融開放與金融安全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22-03-03 09:11:28


  中評社北京3月3日電/近日,關於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的話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也進一步表明統籌做好金融開放與金融安全工作意義重大。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塗永紅文章表示,堅定不移推進金融開放,有利於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2019年中國發布了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向外資開放了債券、理財、保險、養老金市場以及資信評估行業;中國實行負面清單制度,而且負面清單逐年縮減,外資市場份額穩步上升;通過股市通、債市通、理財通、現金池等制度性安排,不斷增加資本跨境流動渠道,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吸收外資國和對外投資國;中國基本實現利率、匯率市場化,市場成為金融價格形成和金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上海對標國際規則,改善營商環境,已建成全球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中心的綜合競爭力排名一路上升。毋庸置疑,高水平金融開放,促進了金融市場競爭,提高了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化配置的能力,強化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功能,為中國能夠有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並保持較高經濟增速提供了堅實保障。

  文章分析,金融開放要求資本自由流動、銀行國際經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遵守國際規則,客觀上會增加金融對外依賴性和風險感染性。第一,為了金融跨境活動順暢進行,必須遵守金融產品、金融監管的國際標準,例如不斷更新的巴塞爾協議,這些金融標準和規則的制定權、話語權主要掌握在發達國家手裡;第二,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為了進行高效便捷的支付,須採用主要發達國家主導的金融基礎設施;第三,國內外金融市場的聯繫更加緊密,國際金融市場風險傳遞非常迅速,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變化、金融風險、政治經濟危機都會衝擊中國金融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開放還在一定程度上使風險來源更加多元化,增加了風險管理難度。外資機構多元化,來自不同國家,金融機構在與這些機構打交道時,很可能觸犯某些禁令,甚至遭到制裁。數據和信息安全是金融的生命,隨著金融大門越開越大,隨著金融數字化轉型,金融數據和信息被黑客攻擊的風險也在增大。而且,某些國際爭端可能會更多圍繞金融數據、信息以及支付清算體系等金融基礎設施進行。

  文章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金融活則經濟活。在金融開放進程中,中國必須把金融安全放在首位,平衡好金融開放與金融安全的關係。一是要應用前沿金融科技,建立高效的金融監管體系,強化雙支柱監管能力,健全金融宏觀和微觀風險預警機制,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二是要加大制度創新和產品創新,針對目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變化,做大做強銀行、券商和保險機構,提升上海全球金融中心的資源配置能力和競爭力;有序推進資本賬戶可兌換,提供更多層次、渠道的人民幣金融產品,以及人民幣匯率、利率衍生品,滿足國際社會日益增長的對人民幣避險資產的需求;通過增加金融市場寬度深度和韌性,抵禦外部衝擊和風險傳染。三是要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在綠色金融、數字貨幣等領域推動引導標準和規則制定,提高中國話語權。四是要加強頂層設計,構建RCEP、進博會、共建“一帶一路”等平台協同機制,營造更多人民幣貿易和投融資使用場景,擴大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的國際應用範圍,穩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增加全球公共產品供給。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