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日電/網評:發揮極小種群物種的生態價值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楊文明
在野外,採取必要的就地保護措施;在昆明植物園,實現開花結實、子二代成功繁育;在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離體保存庫,四五十米高的樹木被“壓縮”至厘米級甚至毫米級,成為玻璃瓶中的組培苗……通過卓有成效的保護,野生植株一度僅剩52株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華蓋木,如今已經沒有滅絕之虞。2021年4月,新版雲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名錄公開徵求意見,首批位列其中的華蓋木成功“出列”。
像華蓋木這樣分布地域狹窄、種群及個體數量都極少、隨時瀕臨滅絕的野生動植物種類,被稱為“極小種群物種”。它們同樣是自然寶庫中閃亮的珍珠。作為第一個開展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的省份,雲南近年來成功保護了漾濞槭、西疇青岡、巧家五針鬆、杏黃兜蘭等物種,將它們從瀕臨滅絕的“警戒線”上搶救回來。
保護極小種群物種,意義不容小覷。從實際功能上看,不少極小種群物種用途廣泛、作用非凡。例如,生長於金沙江河穀的極小種群物種雲南梧桐,為破解幹熱河穀綠化問題提供了有用之方,其果實還可為本土動物提供食物,有效參與了當地生態系統的循環。此外,從觀賞價值高的杏黃兜蘭,到有藥用潛力的蒜頭果,再到可用於柑橘育種的富民枳,不少極小種群植物在發揮生態價值的同時,還有巨大的經濟潛力可供挖掘。
生物為人類生存提供必不可少的食物、氧氣,每一個物種都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保護生態系統,必須保護包括極小種群物種在內的具體物種。這不僅關乎物種的多樣性、基因資源的多樣性,也影響到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保護極小種群物種,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
保護極小種群物種,也是在保護人類生存發展的可能性。時下,人類對物種的未知或許遠遠大於已知。一種植物有多少種天然化合物,每種天然化合物有什麼作用,作物近緣種攜帶哪些優良基因,很多問題仍有待解答。正如沒有雄性不育野生稻,就沒有雜交水稻,沒有黃花蒿,就不可能發現青蒿素,每個物種對人類來說都是寶藏,而保護和收集是研究與利用的必要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