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賦能下,天津製造的產業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以智能科技產業為引領,以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為重點,以裝備製造、汽車、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優勢產業為支撐的“1+3+4”現代工業產業體系輪廓愈發清晰。與此對應的是,石化、冶金、輕紡三大傳統產業比重從2017年的44.6%下降到2020年的35%。
“正是由於一大批技術含量高的製造業高新技術企業崛起,我們才對天津未來發展的後勁信心十足。”天津市科技局高新處處長譚振東語氣堅定地說。
“減法”:調結構為新興產業騰出“新空間”
加快製造業躍升,光靠“加法”還不夠。只有淘汰落後、轉型升級,才能為高質量發展騰挪出空間。
早在2017年,天津採取“硬核”舉措,吹響“散亂污”企業治理的號角。整個“十三五”期間,2.2萬家“散亂污”企業被分類施策,實現關停取締、搬遷改造、原地提升分流。與此同時,全市列入整治任務的314個產業園區,累計治理246個,保留49個,長期治理19個,治理任務全部完成。
全程參與這場“散亂污”企業治理“攻堅戰”的天津市生態環境局處長張澤生清晰地記得,治理的“散亂污”企業,95%以上在工業園區以外,甚至有的村子“家家點火、處處冒煙”。
位於西青區的王穩莊鎮是有名的“釘子小鎮”,鼎盛時期,這裡有大大小小上千家釘子廠,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40%以上。然而,野蠻生長及落後的生產方式,使得鎮域環境急劇惡化,直接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同時也破壞了招商引資環境。
無論如何也要換個活法!2017年起,王穩莊鎮取締了鎮域內9個工業集聚區。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楊洋回憶,這一過程中困難重重,但鎮裡關停取締了800多家環保不達標的企業,騰出了150多萬平方米的發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