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春走基層丨振興路上再得勝
http://www.CRNTT.com   2022-02-13 14:03:53


圖為春節期間,德勝村村民製作當地特色年貨“開口笑”(圖片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中評社北京2月13日電/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報道,春節過後,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德勝村仍是天寒地凍,室外最低氣溫達到零下26攝氏度。幾天來,這個位於冀蒙交界、海拔1400米的村莊,因為冬奧火炬在這裡傳遞,變得沸騰了。

  聊起火炬傳遞,該村第一棒火炬手、65歲的老支書葉潤兵很是激動:“火炬來到德勝村,是一種榮耀,是對我們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一種認可。”

  5年前,這裡還是十年九旱、遍地荒灘的貧困村,村民們以農牧為業,過著地裡刨食的窮日子。脫貧攻堅以來,德勝村轉變發展觀念,因地制宜探索出精准產業脫貧之路,形成了以設施農業、光伏產業、鄉村旅遊等為基礎的鄉村振興新格局。

  走在德勝村乾淨整潔的村道上,只見一幢幢白墻黛瓦二層小樓新民居鱗次櫛比,搭建有戲台連廊的廣場平整開闊,村外成片的光伏板向陽而立,日光溫室大棚的蔬菜長勢正旺,一派欣欣向榮的美麗鄉村圖景。

  年節這些天,村民徐海成一家忙著製作當地的特色年貨“開口笑”。將面團揉得油光,切成小塊,放入胡麻油裡炸,帶裂紋的酥脆成品一出鍋,頓時滿屋飄香。

  “這就是‘開口笑’,寓意每天笑呵呵的。”徐海成是村裡最早一批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時媳婦生病,又要供兩個女兒上學,他下過煤窑,倒騰過蔬菜,日子過得還是緊巴巴。

  “德勝村有耕地5500畝、草場7000畝、林地3900畝,人均耕地、草場、林地面積都不少,但就是不掙錢。”葉潤兵說,為什麼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就是資源沒有有效整合,產業沒有立起來。

  找到了“窮根”,全村群眾在黨支部帶領下,開始發展馬鈴薯育種等特色產業,鉚足勁頭向貧困宣戰。2017年,德勝村建起280個育種大棚,貧困戶只需花1000元租金就能租上一個,徐海成當年就承包了6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