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構建釋放數字生產力創新發展體系
http://www.CRNTT.com   2022-02-11 08:27:46


  中評社北京2月11日電/近期,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了《“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明確提出要堅持創新在國家信息化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把關鍵核心技術自立自強作為數字中國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充分釋放數字生產力的創新發展體系。

  一、創新驅動對新時期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光明日報發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張鳳文章表示,當前,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國際競爭合作進入新階段,創新成為影響和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夯實信息技術基礎能力、提升關鍵技術創新水平、布局前沿技術發展陣地、構建靈活的制度與創新環境,對於完善中國創新發展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加快推動經濟轉型發展。面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疫情蔓延擴散,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已成為緩解經濟下行的壓艙石、帶動經濟復甦的新引擎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支撐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搭建了信息領域創新體系的基本架構,集成電路、基礎軟件、裝備材料、核心元器件等取得一定突破,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生態體系初步形成,但仍面臨嚴峻挑戰。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需要堅持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凝聚創新主體合力,優化創新要素配置,推動創新成果轉化,加快提升信息領域創新發展能力,切實掌握中國技術自主權和發展主動權。

  二、優化科技布局,提升信息領域創新能力

  文章提出,信息技術具有快速迭代、複雜度高、交叉融合等特征,需要依托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形成大縱深、跨學科合作,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規劃》從加強信息技術基礎研究、強化關鍵信息技術創新、布局戰略性前沿性技術的視角,明確了技術創新的布局優化和能力提升重點,並部署了“前沿數字技術突破行動”,推動形成支撐中國信息化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發展體系。

  強化基礎技術與產業共性技術支撐。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新突破,實現基礎軟件、基礎材料、關鍵零部件等安全可控,形成創新生態體系和產業安全可控能力,是釋放數字經濟潛能的當務之急。同時,要保持科研的開放性特征,搭建高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好中國重大科學基礎設施的集聚性優勢,全面強化基礎和共性技術領域的多方協同創新。

  融通信息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鏈。關鍵信息技術創新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利用新型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創新任務布局方式,採用“揭榜掛帥”等方式,在融合多學科優勢、匯聚多領域資源、協調多部門政策的基礎上,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的“五鏈”融合發展。另一方面,需要發揮市場“看不見的手”的作用,通過設立產業引導基金、建立產業創新聯盟等方式,重點突破和集中攻關,不斷地“鑄長板、補短板、強弱項”,突破“卡脖子”難關。

  統籌戰略性和前沿性技術布局。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大數據時代新興科研範式的出現,打破學科、領域、部門、產業邊界。更好釋放數字生產力,需要在明確戰略目標的前提下,清晰識別前沿領域的技術變革方向,前瞻布局戰略性、前沿性、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加強關鍵前沿領域的戰略研究布局和技術融通創新,通過融通創新機制推動前沿技術快速形成未來產業。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