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亂港學棍任研資局評審
http://www.CRNTT.com   2022-02-09 20:33:50


 
  另一名前研資局學科小組委員透露,局方的審批機制採用國際通行的匿名同儕評鑒方法,由相關學科領域的本地及海外學術專家擔任評審工作,原意是保證獲撥款資助項目的研究水平,以免單靠本地學者容易造成小圈子問題,而研資局亦規定評審專家先作利益申報,限制與申請者有關連人士處理評審,不過實際運作上沒有做到,出現問題。

  據了解,每一個評審小組委員會設有主席及副主席,再由他們把多個研究項目申請分派給相關學術領域的小組委員,再由該委員分發給本地及海外學者評分,分數由最低1分至最高5分不等:“小組委員一般會將一個項目申請,發給在學者資料庫內約10名學者評審,本地學者屬於義務評審,海外學者才有評審酬金,因此未必人人會做評審回復,一般一個申請項目約有5至6個回復,最少亦要有2個評審回復。若申請項目的評審獲得4分,才獲批出研究基金,金額多少再由委員會商討。”

  另一名前委員指出,若申請項目最後只有兩名學者做了評審,一名評得高分,另一名評得低分,委員會考慮已評分學者的國際級數,“如果是有學術名氣的專家學者審評項目是高分,一般會通過評審撥款,加上有些科目的相關專家數量有限,圈子狹窄,申請研究基金的學者與評審專家不乏互助、彼此認識,即使海外學者評審亦有主觀成分,所以評審制度既有道理亦有人情,所以評審制度是否完全公平、客觀、無政治色彩?坦白說,是沒有的!”

  前委員:教資會應檢視委員名單

  兩位前研資局委員異口同聲表示,人文及社會科學容易滲入政治色彩,認為教資會秘書處的專家學者庫及小組委員會委員要做好把關:“避免委員會出蠱惑,助‘自己友’的申請項目發給會評審高分的學者,而秘書處亦要檢視專案委員會的委員名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