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攜手為冬奧 團結向未來
http://www.CRNTT.com   2022-02-08 07:45:28


 

  “我為北京感到驕傲”

  北京冬奧會開賽以來,各項比賽如火如荼地展開,參與日常調度的匈牙利籍專家拉茲洛·瓦伊達更加忙碌。他在3個賽區之間來回奔波,幫助完善各地的交通運輸保障服務。“我們需要根據現場運行狀況和大家的反饋,對一些接駁點位和時刻表進行微調。”拉茲洛說。

  自1991年進入匈牙利奧委會工作以來,拉茲洛一直從事體育賽事的籌備、運營工作。本屆冬奧會上,作為北京冬奧組委特聘專家,他主要負責制定餐飲及交通保障計劃,確保各環節銜接順暢。

  “北京是世界上唯一既舉辦過夏奧會,也舉辦過冬奧會的城市,我為北京感到驕傲。”早在2005年,拉茲洛就來到中國,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國際傳播工作。此後,他留在中國,先後參與過2010年廣州亞運會、2014年南京青奧會的籌辦工作。

  “賽事組織得很好”“在冬奧村感覺很棒”“去哪兒都覺得很安全而且有保障”……開賽以來,不少國家和地區的參賽運動員都分享了類似感受,為賽事組織運行和冬奧村點贊。這些認可讓拉茲洛十分欣慰。他表示,參與北京冬奧會的籌備和運營工作給他帶來全新體驗,“冬奧組委各部門之間的對接高效平穩,確保為運動員提供高水平服務。”

  他尤其贊嘆北京冬奧組委的閉環管理措施。他說,在疫情仍在蔓延的當下,嚴格的防疫措施有助於賽事安全舉行。

  在中國工作生活近17年,拉茲洛見證了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這些年,中國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正在以越來越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在他看來,冬奧會將為中國留下豐富的人文遺產,帶動更多人參與冰雪運動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參與體育賽事籌備、運營工作30餘年來,拉茲洛的工作證件掛滿了辦公室的一角,其中他最珍視的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工作證件,那是他與北京緣分的重要見證。

  “每次來都能看到令人欣喜的變化”

  小海陀山銀裝素裹,“雪飛燕”宛如銀練,見證著冬奧運動員的精彩表現。從北京延慶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山頂出發區放眼望去,7條雪道蜿蜒而下,遠處山峰間,纜車在9條架空索道上有條不紊地運行,串聯起延慶冬奧村及高山滑雪中心各個區域。

  對索道進行安全維護、檢查元器件、排除故障……這幾天,多貝瑪亞索道有限公司的德國籍項目工程師克里斯汀·威廉頻繁往返於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各個運行點位。

  “索道是連接賽區和冬奧村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做好索道維護,能夠最大程度保障運輸效率。”威廉對記者表示。

  多貝瑪亞索道有限公司為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提供了全部9條架空索道的技術和設備。自2018年起,作為項目主要工程師的威廉就多次來到延慶,考察賽場地形地貌、反覆進行測量測繪、制定索道建設方案。自2020年開始,他駐扎在延慶賽區,全力投入到索道的施工、調試等一系列工作中。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山勢險峻,場地條件複雜,索道全長10.3公里,高差1000多米。儘管參與過全球許多雪上項目的索道架設工作,對威廉來說,這裡的索道系統建設仍頗具挑戰性。“為了在更短距離內完成高差跨度較大的索道建設,團隊進行了完備的方案設計,我們也從中方夥伴那裡得到了很多建議。”

  親眼見證“雪飛燕”在高山中修築成型,周邊配套設施日益完善,威廉對北京冬奧組委的工作效率由衷贊嘆。“賽區開始建設的第一年,只有一個出入口,但很快場館就初具規模。每次來都能看到令人欣喜的變化。”令他最感動的是,在工期緊張的情況下,參與建設的各方始終團結一致,向著建設高質量場館的目標共同努力,“這正是‘一起向未來’的生動體現”。

  看到在索道建設過程中,小海陀山的植被得到修復,茂密的山林成為賽道邊的美麗風景,威廉對場地建設中所體現的環保理念贊不絕口:“這些實實在在的措施充分展現了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親身參與北京冬奧會場館建設過程,讓威廉對中國的了解更加深入,“非常驕傲能夠與這麼多優秀的合作夥伴共同投身北京冬奧會籌備工作。未來,我希望能夠到中國各地參與更多體育場館項目建設,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

  “生態保護領域邁出的偉大一步”

  2月5日,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比賽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正式開賽。當天,荷蘭選手伊雷妮·斯豪滕在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決賽中奪得金牌,並刷新了該項目塵封20年的冬奧會紀錄;6日,瑞典選手尼爾斯·範德普爾在速度滑冰男子5000米決賽中奪得冠軍,並刷新冬奧會紀錄;7日,荷蘭選手伊琳·伍斯特在速度滑冰女子1500米比賽中,刷新冬奧會紀錄獲得金牌……一個個新紀錄在這裡誕生,一場場精彩的比賽在這裡上演。

  作為見證這些精彩時刻的工作人員,來自加拿大的制冰師馬克·麥瑟和場館制冰團隊倍感欣慰。從底板清潔、底冰澆築,到噴漆、手工繪制分道線,再到分層多次澆冰等,速滑館制冰包含多道工序。在麥瑟35年的制冰生涯中,服務“冰絲帶”是非常特殊而富有挑戰的一次經歷。“國家速滑館的制冰過程與之前所有速滑冰場都不同”,麥瑟介紹,“冰絲帶”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這在冬奧會歷史上尚屬首次。

  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是中國“科技冬奧”重點專項的研發成果之一。“冰絲帶”總共有1.2萬平方米的全冰面,全年運行的情況下,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劑可節省超過200萬千瓦時電,相當於約120萬棵樹實現的碳減排量。

  麥瑟說:“二氧化碳作為‘自然制冷劑’能夠更有效地保護環境。過去相關技術只應用於工業場景,如今將該技術應用於滑冰場,是巨大的進步,也是生態保護領域邁出的偉大一步。”

  在工作中,中國年輕同事所展現出的勤奮踏實、精益求精的精神給麥瑟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些年輕人就像冰雪運動發展的種子。”麥瑟說,他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冰上運動,中國會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制冰師。

  談起這段難得的工作經歷,麥瑟感慨,北京冬奧會讓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技能的人聚集在一起,團結起來。“這正體現了奧運會的意義所在。”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