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大灣區有三大發展動向
http://www.CRNTT.com   2022-02-05 13:31:57


  中評社北京2月5日電/網評:大灣區有三大發展動向

  來源:文匯網  作者:鍾安平

  內地各省市“兩會”近期密集召開,大灣區建設成為熱議話題。今年的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大灣區”被提到27次,可謂“高光聚焦”。至於贛桂湘皖等地的“兩會”,深化與大灣區的合作也成為討論焦點。筆者認為,粵港澳融合發展已取得初步成果,從內地地方“兩會”議題可看出大灣區發展三大動向,意味著大灣區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首先,粵港澳融合發展提速,對相關配套機制提出更高要求。近年,粵港澳融合發展速度超出人們想像。僅在去年,深圳前海就新增孵化了80多個香港創業團隊,也有香港青年加入了內地公務員隊伍。人員交流的深入,給粵港各種機制對接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受疫情影響,香港與內地至今仍然無法恢復正常通關。廣東省政協委員、中國未來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至穎建議,粵港兩地需要為防疫形成“動態清零”協作機制,保障兩地的安全交流。目前因疫情逗留廣東的港人超過50萬,不少人面臨證件到期風險,但在粵港人不能就地遞交身份證申請,若回港辦證後再返內地則需接受為期數星期的隔離,嚴重影響工作生活。表面上看,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兩地證件辦理能否靈活對接,而背後則是防疫大數據能否交換、粵港醫療防疫體系能否進一步打通等機制性問題。若進一步深究,這是兩地法律法規與管理制度的巨大差異。

  兩地人員長期無法正常往來,成為大灣區整合進展的障礙,但透過逐步解決因疫情而起的一系列問題,反而可推動兩地各項配套機制、法律法規對接,進行制度改革,有助大灣區長遠的融合發展。

  第二,“共建人文灣區”構想逐漸變為現實。深圳市福田區政協委員崔捷的提案建議:“灣區需要始終保有對全球資本、人才和各種生產要素的巨大吸引力,而要營造這樣的一種氛圍環境,唯有從‘文化’建設入手方為長久之計。”香港是中外文化薈萃之地,“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香港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目標。去年9月舉辦的大灣區中秋晚會廣受關注,更是讓人看到灣區文化的引領性和凝聚力。建築大師雷姆‧庫哈斯在研究珠三角時,曾驚嘆於珠三角城市強大的生命力,多個城市組成的都市網,文化多元卻富有黏合力,締造一種獨特的相互依存關係。這便是大灣區獨特的文化景致。

  第三,大灣區效應正向內地廣泛延伸。“大灣區”除在廣東外,亦是廣西、湖南、安徽、江西等泛珠江三角洲地區,甚至黑龍江等省區市的“兩會”討論的高頻詞。在內地各省區市看來,大灣區是具有巨大拉動效應的“增長極”。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未來大灣區市場將實現互聯互通,推動東中西協調聯動發展。這一作用正在逐漸顯現。

  新的一年,香港宜抓住上述新機遇,推進本港相關規劃落地,以求經濟提速,發展提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