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增強文化認同 培養青年家國意識
http://www.CRNTT.com   2022-02-05 13:32:22


  中評社北京2月5日電/網評:增強文化認同 培養青年家國意識

  來源:文匯網  作者:趙陽

  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新春致辭中表示:“未來充滿希望,關鍵是要有堅定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歷史自覺。”那麼香港的歷史自覺從何而來?我認為,香港社會應該進一步營造文化認同的氛圍,尤其是在面向青少年群體的教育上,堅持“以文貫道”,從根本上堅定歷史自覺。

  文化認同是社會團結之根、和睦之魂。香港是中國的香港,在新時代、新起點,只有讓年輕一代在成長和學習生活之中,培養出“我是炎黃子孫,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我榮光”的意識,才能找到文化認同的心理契合和情感共鳴。我認為,國家安全教育,糾正的是青少年最基本的是非觀,重在分清“對”與“不對”。文化認同教育,目的是要鞏固青少年的文化底蘊,包括家國意識以及由此而來的家國情懷。也就是說,我們的國民教育,最終要從文化認同層面去看成色、觀成效。

  對於增強文化認同,筆者有兩個建議:

  一是加強中文教育。在基礎教育中,應把中文教育定位為認識中華文化的先導科目,在課程內容設計和教學設計上要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避免僅僅作為應付考試之用。追本溯源,中文的“文”,原始意義是一種帶有強烈社會意義的身體修飾,“文”的線條、意象是什麼,是由種族、年齡、圖騰等觀念決定的。這個“文”字的內涵,從其發軔之初,就已表現出強烈的社會政治倫理傾向。古人以“文”命名的事物,即包含著秩序井然、文采絢爛的理想,同時具有社會的規範性與藝術的審美性意涵。我們的中文教育,應該把這兩重意涵完整地呈現,才能達到以文化人、強化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的目的。

  二是營造中華傳統文化氛圍。中華傳統文化經過歷史長河洗禮,早已成為國人的日常倫理和行動指南,香港社會也不應例外。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對這些義利觀、公私觀、大局觀的認同,便是對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的認同。就此,香港政府要致力打造兩支隊伍:一支是有著深厚中國文化功底的中小學中文教師隊伍,讓他們進入課堂傳授知識,把中華傳統文化與青少年的美育課程相結合;一支是高水平的中華傳統文化活動策劃隊伍,專門結合香港社會實際,舉辦一系列適合青少年乃至各年齡階層的中華傳統文化體驗活動。特別是在新時代,文之“貫道”,要集中體現“弘業、培元、立心、鑄魂”:以文弘業,弘的是中華民族復興偉業;以文培元,培的是文化建設基礎;以文立心,立的是一顆為民之心;以文鑄魂,鑄的是時代之魂。在“以文貫道”的影響下,社會各階層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就能把人生追求、藝術生命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願望緊密結合起來,造就香港社會未來的希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