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30日電/據海外網報道,實現戰略自主是歐盟多年的夙願。近年來,吃盡美國不斷“挖坑”的苦頭,歐盟內部要求加強戰略自主的呼聲更加高漲。1月19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歐洲議會發表講話,闡述法國擔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期間的政策立場,重申歐盟應實現戰略自主。
作為戰略自主的核心領域和重要支撐,歐盟防務自主近年來不斷取得新進展:2016年公布《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全球戰略》,2017年啟動“永久結構性合作”機制,2020年開啟“戰略指南針”進程,2021年正式啟動歐洲防務基金……此外,在經濟領域,2019年底,以馮德萊恩為主席的新一屆歐盟委員會上任後,提出了“綠色新政”和“數字歐洲”兩大目標,並將其作為歐盟戰略自主架構的技術與經濟基石。
然而,歐盟戰略自主進程的實際效果,並不如人意。去年5月,歐盟國防部長會議作出決議,同意邀請美國、加拿大和挪威加入歐盟軍事機動性計劃。這是歐盟首次接納非歐盟國家加入其聯合防務機制——“永久結構性合作”,標誌著該機制蛻變為美歐聯合防務機制。這再次證明歐盟防務自主始易成難。
歐盟想要實現戰略自主絕非易事。
一方面,美國是歐盟防務自主道路上難以逾越的障礙。二戰結束以來,歐洲在安全上依賴美國已成習慣。更重要的是,美國主導的北約才是歐洲安全的基本結構。美國不希望看到一個在安全事務上將其排除在外的歐洲,因此頻繁強調北約在保障歐洲安全過程中的重要性。拜登政府宣告要重視歐洲盟國,至少姿態比特朗普政府時期緩和,一些歐盟成員國尋求戰略自主的意志和動力也削弱了不少。
另一方面,歐盟內部分歧很大。歐盟各成員國對安全事務存在很大差異,導致歐盟戰略自主在具體內容和真正落實上“眾口難調”。歐盟防務預算短缺,也是阻礙其實現戰略自主的一大因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歐盟各國對國內事務尚且自顧不暇,對歐盟實現戰略自主一事只能“心有餘而力不足”。
面對外部挑戰和內部危機,一心追求戰略自主的歐盟,如何才能真正自主和成熟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