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等待後疫情經濟拐點和投資機遇
http://www.CRNTT.com   2022-01-30 09:17:47


  中評社北京1月30日電/人們在等待後疫情時期的經濟復甦。中國2021年社會發展和經濟運行的主要數據已披露。如何迎來2022年中國經濟的平穩開局,並依此把握投資機遇,也許是值得思量的。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民生加銀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鐘偉文章表示,穩字當頭何謂穩?現在看來,保證2022年經濟開局平穩,全年GDP增速不低於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維持在約5.5%的潛在增速區間,也許就可稱之為穩。

  文章分析,那麼,經濟向穩的拐點已經出現了嗎?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提前為經濟謀篇布局,至今,政策發力是否已足夠實現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看來頂層政策統籌協調,或許還需真正直面嚴峻壓力。

  一是就經濟下行慣性而言,從2021年第三、四季度到2022年第一季度,很可能面臨經濟增速持續低於5%的狀態。2022年第一季度經濟既有去年GDP增長基數很高,也有春節假期、冬奧等因素,可以預見到經濟面臨是否能夠實現“開門紅”的壓力。

  二是投資和消費都存有變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兩年平均看,投資和消費的增速都在4%附近,如此延續可能還不足以支撐經濟回升。房地產走勢可能使房地產投資增速從2021年的逾6%明顯放緩,今年能維持正增長已是不易。其外溢效應可能通過影響地方政府新增可用財力,而影響基建和工業投資。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指出,房地產業規模大、鏈條長、牽涉面廣,在國民經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地方財政收入、金融機構貸款總額中,都占有相當高的份額。我們對此不能小覷。而消費的恢復性增長路阻且長。2015年至今,居民的銀行貸款餘額已增至逾70萬億元,其中個體經營貸、消費貸和按揭貸款都為數不低,每年居民貸款新增都在7萬億元以上,2021年全年居民用電增幅僅5%,2021年12月社零增速僅略高於1%。這些提醒我們,要有好收入和好工作然後才有良好的消費復甦。

  三是2022年外貿增長挑戰也將不少,西方發達經濟體經濟復甦和供應鏈修復,以及對華相關抗疫物資需求的邊際收縮,都使今年外貿更上一層樓的難度加大。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將高耗能和高污染行業並列稱“雙高產業”可能是值得商榷的,甚至可能對高質量發展形成掣肘。

  文章稱,力避環境污染當然無可爭議,但對單位GDP能耗的壓降,以及對高耗能產業的誤解可能值得斟酌。

  一是能耗高低不是根本問題,問題核心在於能源供給結構,如果環境友好型、可持續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供應主角,化石能源占比下降,那麼總能耗高低、單位GDP能耗多少,就不是問題的核心。

  二是高耗能的產業未必不是好產業。芯片生產、5G之於4G,光伏等新能源設備製造、SD數字化生產、雲存儲和計算恐怕都屬高耗能,和家政、旅遊餐飲比起來,能耗低不了。對一些行業過於苛嚴的能效基準和標杆值,可能會使地方政府在布局新產業形成新動能時更蹣跚。

  三是能耗高低和經濟發展水平密不可分,機械化之於農耕畜牧、電氣化之於機械化必然呈能耗指數級的攀升。同樣地,數字經濟時代,萬物之間、物與人之間,人與人之間、產供銷之間,都要求大數據的實時上下行、處理和反饋,數字經濟之於信息化和電氣化必要求更宏大而智能的能源網絡。中國已在智能電網和新能源領域領跑全球,也許到了慎提“雙高”產業,為數字經濟適度超前布局新一代綠色能源互聯網的時機了。

  文章認為,2022年經濟增長的拐點不會自動浮現,很可能需要在稍早於二季度就釋放更有力度的“穩”“保”措施,才能穩預期迎進取。中央將2022年中國經濟形容為“爬坡過坎”,在上半年能否安然過坎並在下半年迎來爬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策儲備和適時加碼穩保措施的力度。

  文章指出,投資機遇取決於經濟晴雨。2016年股市熔斷至今的6年,A股可謂整體牛市,滬深股市以及中小創都有可觀漲幅;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之後至今的3年,可謂創業板引領風騷的結構性牛市。這都依賴於中國經濟周期和表現領先於全球經濟,以及中國應對貿易爭端和新冠疫情等外部衝擊時表現亦優於主要競爭對手。但後疫情時期全球各國的宏觀政策和經濟復甦在加劇分化之中,因此捕捉中國資本市場投資機遇也變得微妙。經過短則3年長則6年的持續上漲之後,資本市場估值和成長高度分化,尤其是創業板不少行業累計漲幅巨大。因此,也許對投資人而言,2022年是休養生息,擇時變得格外重要的一年。綜合考慮擇時的因素之一是,何時國內外疫情防控政策顯現出告別全球大流行的特點;因素之二是,何時中國經濟在2021年第三季度之後,展現明確的“穩”“保”政策強化和環比增長拐點;因素之三是,何時人們對美國經濟強勁復甦的樂觀能夠碾壓對美聯儲政策轉向的恐懼。在此之前,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政策趨鬆和增長趨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