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對新型電信網絡詐騙要盯住“不變”
http://www.CRNTT.com   2022-01-24 16:25:54


  中評社北京1月24日電/網評:對新型電信網絡詐騙要盯住“不變”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李英鋒

  “您的認證依舊是學生身份,如不取消,很可能造成征信問題……”臨近春節,很多年輕人會收到自稱各大網貸平台客服的電話,聲稱能利用共享屏幕的方式進行貸款並取消認證。據報道,這實則是詐騙分子以能夠向職場青年提供大額貸款限額為由實施的詐騙手段。

  圍繞學生的“征信”問題,騙子設計了一個又一個騙局,玩出了很多詐騙的新花樣。之前的主要詐騙套路是:騙子稱學生或“前學生”的校園貸未注銷,會影響日後征信,誘導他們一步一步進入洩露銀行卡密碼或貸款、轉賬等圈套。現在,騙局又出現新變化,騙子又拿“前學生”在網貸平台的學生身份認證做起了文章,用“征信”風險忽悠人們入坑。

  其實,這些詐騙套路雖然在形式上不斷變化,但其實質卻基本相似——都是以騙子精准拋出相關對象的姓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畢業學校、畢業年份、校園貸記錄等隱私信息開局,這步操作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人們的信任。下面的步驟三繞兩繞就會通過屏幕共享、誘導輸入等方式獲取相關對象的銀行卡涉密信息,“幫助”相關對象貸款、轉賬。

  新型網絡詐騙具有“變”與“不變”的雙重特征,我們在遏制、防範這些不斷變種的詐騙套路時,也應該以不變應萬變。最應該常態堅持的基礎性工作是,依托《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把“知情同意”“最小必要”等個人信息保護原則落實到每一個責任主體、每一個環節,全面規範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儲存、管理,嚴懲非法收集、洩露、交易個人信息等侵犯個人隱私權行為,從源頭堵住漏洞,減少個人隱私信息的非法洩露、流轉,讓詐騙分子難以獲得詐騙“數據”和“素材”。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