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保障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2-01-24 08:43:45


 
  2022年持續快速發展勢頭

  結合2011年至2020年近10年農業、工業、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四個部門的就業人口、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情況,依據最新一期中國135部門投入產出表建立預測模型,並通過設定不同的模擬方案對報告結果進行簡單平均,判斷2022年我國農業農村發展趨勢如下。

  預計經濟將持續增長。2021年我國積極應對疫情影響,GDP增長超過了疫情前的水平,從復甦邁向高質量增長。預計2022年在經濟增長速度超過5.0%的情況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分別可達到0.4%、1.9%和2.8%。

  預計農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為5.67%,保持較快且穩定的增速。農業增加值占比有所提高,有可能達到8%左右。以主要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產業(穀物磨製品、飼料加工品、植物油加工品、糖料及糖製品、肉類加工品、水產品加工品、蔬菜水果加工品、乳製品、茶葉)增加值將繼續增長,增長速度達到3.0%左右,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6%。

  預計農產品貿易額達到3500億美元,其中農產品出口額達到807億美元,農產品貿易逆差達到1886億美元,同比增長近40%;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和畜產品進口額占國內農產品進口額的50%左右。

  預計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將突破4萬元,其中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超過2.03萬元,初步估計同比增長8%,比城鎮居民高2個百分點。預計2022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2.4萬元,比2021年增長5.3%;農村居民平均消費支出約為1.5萬元,比2021年增長6.8%,比城鎮居民高2.4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預計2022年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將呈現較其他部門更快的速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將繼續穩步推進,城鄉差距也將進一步縮小。但在保持樂觀的同時,對兩種情形也要有心理準備和應對策略,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仍未消除,尤其是在全球範圍內蔓延態勢仍在持續;二是長期內經濟增速放緩已成為經濟新常態後必須面對的課題。

  守住底線實現既定目標

  未來幾年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方針仍將是保持穩定、穩中求進。2022年,農業農村工作必須守住的底線是穩糧、增油、保耕地,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現象。為積極應對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實現既定目標,可有針對性進行如下布局。

  第一,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要完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保障初級產品供給的任務,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一是要加速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堅守糧食生產的底線。近年來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預計到2022年將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以此實現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在中央層面,農田建設的補助資金要逐步向糧食主產區傾斜,各地糧食生產情況作為資金分配的重要參考,以高標準農田保障糧食主產區的穩產高產;在各地的執行過程中,可靈活採取多種補貼激勵方式,引導金融、社會資本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同時建立健全農戶的參與機制,調動農戶進行農田建設和保護的積極性。

  二是要不斷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到2021年初我國已擁有52萬份種質資源,是全球第二種質資源大國。目前自主選育品種的種植面積占95%以上,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完全自給,做到了中國糧用中國種,我國農業用種安全總體有保障。打好種業翻身仗,一方面要繼續推進科研機構、種子企業以及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合作,加快良種培育和市場推廣。另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對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的支持力度,支持各地創建以種業為主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提升基地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升種子產能。

  三是要引導增產大豆和油料作物。要結合當前國內農產品的需求狀況,引導和激勵農民增產大豆和油料作物。在大豆和油料作物主要產地,結合地方財政狀況,對農業生產環節進行補貼,並提供信貸保險等服務。

  第二,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農村現代化與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支撐,有助於吸引青壯年勞動力回流,提高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進而縮小收入差距,促進鄉村產業發展。

  一是要立足自身優勢,盤活閑置資源。各地區各村莊要充分利用當地優勢資源條件,採取自主經營、出租、入股等方式,利用區位等優勢,通過發展文化服務、管理服務、物流經濟等服務業,盤活閑置的建設用地、宅基地、農房以及舊辦公樓等存量資產。同時以農業產業化為核心,推動特色產業發展。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讓農民更多參與產業鏈發展,把更多增值收益留給農民。二是要讓基層黨組織當好“領頭雁”。落實新時代黨的農村工作主要任務的要求,要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作用。通過領辦合作社等方式,發動群眾、發展農村產業,把村集體與農戶利益有效聯結起來。

  第三,繼續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2021年,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分別達到390萬家和220萬個。未來要繼續支持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財政、金融政策體系,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提供財稅支持、技術指導和風險控制,使其在穩產保供上發揮示範作用。通過政策激勵,形成一批覆蓋農業產業鏈條、專業化程度高、行為規範的生產性服務組織,促進我國農產品標準化種植,實現農業降成本和增產提質的發展目標。

  要加快建設面向小農戶的生產性社會化服務體系。目前,全國已有各類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95.5萬個,農業社會化服務覆蓋面積達到16.7億畝次,帶動小農戶超過7800萬戶。農業生產性社會化服務,是在小農戶數量巨大背景下實現農業現代技術裝備作業規模化的重要途徑,適合當前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客觀要求,應當採取更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其健康發展。

  第四,加快優化貿易結構,以雙循環保證主要農產品供給。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協調發展,有效利用國際市場滿足國內糧食需求。近10年,我國糧食進口量總體呈上升趨勢,糧食進口量增長了1倍多。我國糧食產量的不斷上升並沒有降低對糧食進口的依賴性。

  “十四五”期間,需積極推動我國糧食進口來源多元化,擴展進口渠道。一是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深度合作;二是要積極拓寬海外農業產業鏈,增加與海外相關糧食企業的合作,為當地種植戶提供農業生產服務,尤其是在倉儲物流方面的投資,實現全產業鏈的控制。特別是隨著RCEP的生效,跨境農業投資合作的門檻顯著降低,需要積極開展區域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合作。

  但需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範圍內持續,要有效應對其可能產生的對糧食貿易的負面影響,特別是要避免主要進口農產品對單一國家的過度依賴,防止糧食供應鏈斷裂。

  第五,推進農業保險,健全市場調控儲備制度。近年來農產品市場波動幅度較大,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受到影響。要大力推進農業保險,建立一套完整的風險分散體系,完善市場調控儲備制度,提升重要農產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抗風險能力。一是要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以有效平衡地域性風險差異。利用農業再保險業務消解直保端經營波動,並穩步推進對直保端高風險業務的補貼,使保險公司聚焦於服務能力建設,持續提高農業保險的保障水平。二是要推動農業巨災保險。一方面要擴大農業巨災保險試點範圍,盡可能覆蓋主要農作物和重要農業生產活動。另一方面要建立多渠道農業保險巨災風險基金,同時結合再保險進行金融工具創新,利用多元化的風險分散工具將農業巨災風險證券化。

  推進糧食儲備體制的改革和完善。除了自然風險,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還要應對市場風險。近年來主要糧食作物價格波動加劇,需要進一步加強市場宏觀調控能力。一是要適時推進我國糧食儲備體制的改革和完善,建立與中央儲備糧相配合的市場調控專項糧食儲備。二是要改革現有的糧食收儲機制,將臨時“撇餘量式”的收儲改為面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進行收儲。

  第六,完善農村地區物流條件,促進農產品流通和農村居民消費。要促進農產品流通和提振農村居民消費,除了要保證農村居民收入不斷增長外,當務之急是進一步完善農村地區物流條件。物流條件屬於“硬件設施”,要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暢通城鄉雙向循環。可以“快遞進村”為手段,使農戶與市場高效對接,不僅讓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進得去,更要讓農產品出得來,實現物暢其流。

  第七,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規模性返貧。推動脫貧地區特色產業提升行動,財政資金繼續向脫貧地區傾斜,支持當地產業發展;使用小額信貸、涉農保險等手段支持脫貧戶發展產業;促進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增收,加大在崗培訓,積極開展勞務協作。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