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國經濟發燒,中國不會被迫吃藥
http://www.CRNTT.com   2022-01-20 09:02:37


  中評社北京1月20日電/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桂平表示,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帶來不確定性,國際金融市場風險向中國傳導的壓力在加大。那麼,該如何評估國際金融市場可能出現的波動,中國又該如何超前應對呢?

  首先,國際金融市場大幅波動的苗頭已經出現,其根源在於不平衡的貨幣政策。

  近期,美聯儲提出將於3月加息並縮表,表明美國的超級量化寬鬆政策已經到了逆轉時刻,這必然給美國股市和全球股市帶來震蕩。

  短短兩年時間,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從2020年初的4.2萬億美元擴張到了目前的8.8萬億美元,其流動性已經到了“發高燒”的地步。通過大規模印鈔發鈔,美國一方面刺激投資需求,托住並拉高了股指,另一方面刺激和穩住了消費。但由於美國內部經濟失衡,產業鏈存在結構性痼疾,其貨幣刺激手段將導致反噬效果。

  美國股市道-瓊斯指數在2019年已達到歷史性高點,卻又在2020年3月本土疫情大暴發時逆勢上漲,到目前漲幅達40%左右,其背後動因就是貨幣超發。可以說,股市暴漲就是實體通脹的前奏。只是在疫情掩蓋下股市和實體經濟出現了階段性的背離而已。

  隨著美元加息和縮表,歐洲央行有可能加息,英國則已經加息。其他一些經濟體也將採取收縮政策,將誘發美元、歐元等回流,可能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其中,美國股市很可能發生災難性調整。

  其次,要透過金融現象的浮雲,看清楚主要國家實體經濟的走勢。

  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出現高通脹,是貨幣政策和製造業兩種“病”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國家在抗疫政策上猶豫不決,錯失了調整和穩定經濟的良機,之後通過貨幣刺激需求,使大量資金湧向股市和大宗商品。同時,由於交通、物流不暢,一些行業勞動力短缺,製造業難以恢復,物價必然節節上升。過度的流動性對穩定物價有百害而無一利。

  按照前期美國構建的“主流觀點”,其通脹率大幅上升是經濟持續復甦的結果,經過一段時間會逐步降下來。這個判斷是片面的,因為遵循資源全球化流動的邏輯,通脹也是結構性的,是可以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間傳導的。美國是全球化布局資源的典型國家,它的經濟增長從來就不是僅靠本土範圍內經濟活動來維繫的,美國資本控制的跨國企業在全球各地從事經濟活動,支配資本、物資、資源,其經濟復甦必須依賴全球主要合作夥伴。所以,其內部貨幣政策推升通脹,其進口產品也會推升通脹。這就導致通脹不可能短期內回落。除非其恢復一般商品的平價生產。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