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4日電/據廣州日報評論,國務院日前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當掣肘傳統經濟發展的瓶頸越來越窄,數字經濟開始接手下一棒;當一個經濟體在傳統跑道上加速放緩,數字經濟賦予其“換道超車”的機會。先從縱向看,我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從2005年的14.2%,提升至2020年的38.6%。可見,數字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和“新引擎”。再從橫向看,據《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增速連續數年全球領先,總量躍居世界第二。
大船駛進藍海,數字經濟前景一片光明。數字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搶抓發展新機遇、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新焦點。在“十四五”規劃中,數字經濟已被單列成章,其中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規劃》出台,指明了方向、描繪了藍圖,為未來五年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石。
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法治保駕護航。數字經濟時代,新技術迅猛發展、新產業層出不窮、新業態不斷浮現、新模式加速孕育,經常把規則和監管遠遠拋在後面,因此引發一系列後果。剛剛過去的一年,面對互聯網領域多年積下的痼疾,各級監管之手頻頻重拳出擊,予以糾治,就是一個例證。《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明確提出,及時跟進研究數字經濟、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相關法律制度,抓緊補齊短板。不久前,《廣州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經廣州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將成為全國首個出台數字經濟立法的省會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此舉對於廣州推進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轉型,加快培育新優勢、壯大新動能意義深遠。
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與實體經濟融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製造業集群發展。近年來,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向實體經濟加速滲透、快速融合,產生化學反應。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有助於打破時空限制、延伸產業鏈和重構價值創造模式,已成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廣州正朝著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經濟引領型城市的目標進發,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是其中的重要路徑,在工業數字化、建築業數字化、服務業數字化、農業數字化、城市治理數字化等方面均有規劃與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