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把虛擬人當真人期待,屬於病態思維
http://www.CRNTT.com   2022-01-14 10:36:41


  中評社北京1月14日電/據紅網評論,近日,一位獲得2021年度萬科公司優秀新人獎的員工“出圈”了。這位名叫“崔筱盼”的員工並非真人,而是數字化虛擬員工。再加上上海浦發銀行的數字員工“小浦”、可以作詩作曲的清華大學虛擬學生“華智冰”、快手推出的電商虛擬主播“關小芳”……數字虛擬人應用迎來新一波熱潮。(1月13日 《新華每日電訊》)

  一般來說,企業面向員工頒發獎項,屬於一類刺激員工相互學習、相互競爭的正向激勵措施。萬科把優秀新人獎頒發給虛擬員工,看似新潮,實際上恐怕難以發揮頒獎措施的激勵效應。試問,有多少員工願意和虛擬員工相互比較?借用ACG界的一句話說:“在虛擬世界尋找現實感的人腦子一定有問題。”

  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大眾從習慣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智能語音助手,到推崇既聞其聲又見其人的智能數字模型,不過才經過短短數年時間。伴隨著“元宇宙”概念的興起,業界對數字虛擬人應用的探討也日趨火熱。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商家開發和推出自家的數字虛擬人,或與客戶溝通提供服務,或參與內部的日常工作管理。

  眼下,市場上大多數數字虛擬人還未臨近“恐怖穀”,大眾可以清楚地意識到眼前的虛擬主播、虛擬明星、虛擬主持人是“假人”。未來,當數字虛擬人越來越像人,可以深度溝通,可以學習交流,可以嘲諷謾罵,或許帶來的不是越來越火熱的應用潮,而是越來越冷淡的抗拒感。

  試問,有多少人願意與智商和情商超高,卻沒有真人情誼的虛擬員工合作?有多少人願意向只會回答問題,卻沒有真情實意的虛擬客服傾訴?不可否認,在賽博朋克式的科幻作品中,我們總能看到數字虛擬人形象出現未來城市的大街小巷。可回頭看,未來科技的發展不一定沿襲科幻小說家構築的幻想世界。

  其實,撥開技術外殼,目前的數字虛擬人就是披著“人皮”的人工智能產品。真人員工離開肉體,則無法勞動,可虛擬員工拋棄人形,依舊能幹活。甚至可以說,刻意推出有虛擬形象的數字員工,屬於畫蛇添足一般的技術成本支出。無論是站在供應端,還是消費端,把虛擬人當真人期待,皆屬於不切實際的病態思維。

  發展人工智能需要走出必須用人形包裝自我的老舊邏輯。面對數字虛擬人應用潮,我們當客觀、理性、全面地看待。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