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球仍處在中低速增長軌道
http://www.CRNTT.com   2022-01-06 08:55:23


  中評社北京1月6日電/如果不能消除發達經濟體與貧困國家在疫苗接種率上的巨大差異,全球復甦將受阻,並導致全球GDP在未來5年的累計損失達到5.3萬億美元。即便疫情衝擊逐漸消退,世界經濟復甦仍然面臨疫情前就已經存在的各種掣肘,其中有些因應對疫情而變得更加嚴重。

  疫情走勢直接影響全球經濟

  從中長期看,掣肘全球經濟的因素包括攀升至歷史最高水平的債務、勞動生產率增速遲緩、多邊貿易體系WTO上訴機構停擺且改革談判達成共識困難重重、金融監管持久性存在漏洞、經濟民族主義特別是資源民族主義抬頭等。與經濟活動關係密切的網絡安全始終是一只威脅巨大的“黑天鵝”。美國的長期國債是全球金融系統的核心,幾乎所有國家都有美債儲備,並被用作幾乎所有物品和資產的抵押品,而99.9%以上的美國國債以純粹電子形式存在。如果有人能夠侵入美債系統,金融市場信心就可能崩潰,全球貨幣體系與金融市場便將陷入一片混亂。

  風險、挑戰或掣肘確實存在,但全球經濟整體上行進而回歸中長期發展軌道也是事實。2021年上半年主要經濟體經濟復甦強勁,但進入第三季度後總體放緩、增速分化,呈現前快後慢的特征。從全球看,雖說不同經濟體復甦步伐並不一致,鑒於絕大多數發達經濟體可以收複“失地”,全年世界經濟實現明顯復甦可以說已成定局。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5.5%左右,2022年增長4.5%的可能性較大。同時,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不包括中國)的GDP到2024年可能依然比疫情前低。

  短期看,世界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恐怕還是政策風險。主要發達經濟體應對通脹、維持復甦的貨幣與財政政策如果失當,將會引發資產價格動蕩暴跌,扼殺脆弱的經濟復甦並可能將經濟推入滯脹通道,進而殃及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中長期看,受各種因素影響,比如對人類和地球都有利的結果究竟為何尚無定論,在過去10年寡頭壟斷企業形成的“經營共識”(習慣於高利潤、低投資、弱競爭)能否走向終結還有待觀察,我們認為全球仍處在中低速增長軌道,未來3年至5年內世界經濟增長率將維持在中低位,當然各國各地區增速會存在顯著差異。

  供應鏈受損風險與韌性

  過去一年多全球目睹並感受到了供應鏈受阻之痛,芯片短缺、能源供應不足、航運不暢和運費暴漲成為全球供應鏈之痛的主要痛點。國際金融協會發出警告,美國生產系統中供應鏈中斷的可能性上升,目前製造業交貨期延遲情況與2011年福島核災難後日本的情況一樣嚴重,並開始擴散至全球。這也迫使企業押注效率低但抵抗力強的供應鏈,最終推高價格。衡量集裝箱費用的德魯裡航運指數2021年9月比一年前上漲291%,諸如從東亞到歐洲最大港鹿特丹港繁忙航線的運費達到了一年前的6倍。煤價過去一年間上漲2倍、天然氣價格上漲4倍,德國電價自2021年2月以來上漲1倍多。能源價格出現暴漲的原因和供應鏈受阻有關,而根本原因則在於疫情反覆、經濟復甦速度超越預期,以及石油領域投資不足:2020年石油和天然氣投資下降20%。

  近兩年來供應鏈韌性成為熱議話題。對企業而言,主要經濟體之間貿易緊張和多邊貿易體系受到嚴重衝擊、氣候與自然災害多發、網絡攻擊頻繁等,在不同維度增加了供應鏈斷裂的可能性。由於技術進步與擴散,特別是生產數字化呈現不可阻擋之勢,勞動力成本套利的空間逐漸變得狹小。隨著網上購物的普及,消費者對快速配送的需求上升,能否快速送達已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疫情衝擊更是讓企業意識到,徹底重新評估價值鏈、縮短供應鏈、稀釋或多元化供應鏈、投資更有韌性的供應鏈將有利可圖。

  從國家層面看,經濟相互依存度不斷提升一直被認為是地緣政治穩定的源泉,現在則被一些人認為是致命弱點,因為供應的高集中度在有些人眼裡就意味著高依賴度,涉及“國家安全”,事關大國博弈。基於此,美國等國家陸續出台或計劃出台一系列旨在提高自給率或本土化率的政策,鼓勵製造業回流或使供應鏈多樣化,甚至有人公開鼓吹所謂“脫鈎”,矛頭主要針對中國。典型事例是美國總統拜登2021年2月24日簽署“美國供應鏈”第14017號行政命令,指示政府對美國關鍵供應鏈進行全面審查,以識別風險、解決脆弱性並制定戰略,提高恢復力。為此,美國政府成立了涵蓋十多個聯邦部門和機構的工作組,與商業、學界、國會以及美國盟友和合作夥伴的數百名利益相關者進行磋商,以確定漏洞並制訂解決方案,其中涉及的關鍵產品包括半導體製造和先進包裝、大容量電池、關鍵礦物和材料、藥品和原料藥。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