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跨越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的鴻溝
http://www.CRNTT.com   2021-12-28 09:06:29


  中評社北京12月28日電/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基礎研究作為科技創新的知識來源,日益成為一個國家提升綜合實力的關鍵。放眼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周期越來越短,界限日趨模糊,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銜接越來越緊密。提升基礎研究的質量,加速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戰略途徑。

  基礎研究成果轉化難,其根本原因在於在科學技術通向產業化的道路上,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新的科研成果如果不能跨越這個鴻溝,就無法走向市場,無法轉化為生產力。而跨越鴻溝,不僅需要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還需要技術的不斷創新與提升。

  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工業母機、高端芯片、基礎軟硬件、開發平台、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可見,黨和國家對基礎研究的重要性高度重視,加強基礎研究投資的決心堅定不移。當前,如何統籌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加快技術創新,是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緊要問題。

  跨越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的鴻溝,關鍵前提是要有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一般而言,創新可劃分為四類:基於工程學的創新;以客戶為中心的創新;基於科學的創新;效益全能型的創新。其中,基於科學的創新是我們的突出弱項。基於科學的創新是由科學研究直接推動、強烈依賴於科學發現的創新,具有不確定性高、對新知識需要高、知識基礎異質性高等特點。阻礙基於科學的創新發展的,主要是人才管理、知識管理面臨的一系列障礙性因素。大力推動基於科學的創新是跨越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鴻溝的重要途徑,這就需要優化科研環境,完善激勵制度,建立容錯機制,嘗試以科技成果長期轉化收益評價成果價值,以學術價值和實際社會經濟效益這兩重標準來評價科技創新,探索建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等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鼓勵科學家不斷產出高質量科研成果。

  跨越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的鴻溝,需要政府採取有效措施,集中優勢力量,建設包括引導基金、種子基金、戰略投資基金、轉化基金等在內的多種形式的基礎研究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體系,聚焦目標、突出重點,開展基礎研究科技成果轉化試點。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泉,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轉型升級至關重要。當前,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基礎研究長期以來主要依靠國家經費支持的局面尚未得到改變。這就需要政府採取有效措施,提高個人、企業捐贈基礎科研領域的稅收優惠程度,引導更多捐贈資金進入基礎科研領域。應著力增強企業家響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共性關鍵技術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引導和鼓勵企業家支持基礎研究,從而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突破關鍵技術、產出重大戰略產品。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朱春奎(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上海市科技創新與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崔興毅、楊颯、劉夢、晉浩天、陳鵬)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