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做好低碳消費這篇大文章
http://www.CRNTT.com   2021-12-25 08:57:41


以低碳消費為切入點,培養低碳消費理念、形成低碳生活方式是滿足人們對優美生態環境相關需要的重要路徑,也對供給側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評社北京12月25日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節約優先,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在生產領域,推進資源全面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在消費領域,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經濟日報發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韓晶文章表示,消費是激勵生產的起點和經濟活動的終端,也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居民消費產生的碳排放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活中的能源消費造成的直接碳排放,如駕駛燃油汽車等;二是生活中消費產品和服務造成的間接碳排放,比如飲用瓶裝飲料等。因此,推進“減碳”不僅要關注供給側,還應關注居民消費領域碳排放。特別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消費導致的居民生活碳排放不斷提升,如果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踐行低碳消費,對於實現“雙碳”目標大有裨益。

  低碳消費模式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消費模式,是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消費模式。隨著“雙碳”戰略的推進,共享出行、可回收的網購包裝、“光盤”打卡等低碳生活正在成為社會新風尚。低碳消費品類也越來越豐富,覆蓋母嬰、家電、食品、汽車等多個領域,成為消費市場的新增長點。

  文章分析,應該看到,中國現有的消費模式與低碳消費仍存在較大差距,一些制約低碳消費的短板有待破除。

  一是,居民低碳消費意識仍待提升。由於教育水平和思想觀念等原因,過度消費、奢侈浪費、炫耀性消費等現象還一定程度存在。部分消費者在衣、食、住、行、游的日常生活中尚未形成健康、環保、適度的消費習慣,對於消費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代際成本等問題認識不足。

  二是,低碳產品的供給相對不足。如果市場上低碳產品種類少、價格高,那就會制約低碳消費。目前,這方面的市場供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其中的關鍵在於低碳產業鏈不完整,低碳技術供給不足,很多企業是單打獨鬥自行研發,創新成本較高,不利於產品生產成本的降低,也不利於低碳消費供給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三是,低碳產品認證標準亟待進一步完善。“低碳標識”本身可以被視作產品價格以外的附加價值標簽,一個對低碳產品有著較高支付意願的人,就可能願意以更高的價格購買碳足跡更低的產品。但是,如果低碳產品認證不清,出現真假“李逵”,最終可能就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後果,影響消費者購買信心,挫傷企業生產積極性,低碳消費難以真正發展壯大。

  文章指出,以低碳消費為切入點,培養低碳消費理念、形成低碳生活方式是滿足人們對優美生態環境相關需要的重要路徑,也對供給側提出了更高要求。供給側需要更加積極地進行低碳轉型,提供更多低碳選擇。同時,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低碳相關制度的構建,為低碳消費保駕護航。

  首先,加大力度培育消費者的低碳意識。建立健全相關低碳消費教育體制,提高公眾環境認知能力,積極引導居民消費意識的進一步轉變,從而形成良好的低碳消費氛圍,使低碳理念逐漸成為一種習俗慣例,低碳消費成為自覺行為。

  其次,大力增加生產者的低碳供給。要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加強低碳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為企業的低碳研發提供堅實的平台。發展壯大低碳產業,既要以綠色低碳技術培育孵化新興產業,又要引導傳統企業採用新技術和現代化設備,擴大低碳產品生產,實現傳統產業低碳化轉型。

  再次,完善低碳消費的制度體系。健全相關法律法規與管理細則,清晰定義低碳產品。當前亟需加強碳核算,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完善的產品碳足跡數據庫並對公眾免費開放,做到低碳消費“心中有數”。同時,還要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完善財稅政策,加大低碳消費和低碳生產的支持力度,降低低碳產品的供需成本。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