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看不見的女人要為世間所見
http://www.CRNTT.com   2021-12-22 11:47:39


  中評社北京12月22日電/據中國青年報報道,20世紀70年代,英國社會學家安·奧克利在以家庭主婦為對象開展的訪談中,進行了一項“自我態度”測試,要求被訪者以“我是……”為開頭造句,盡快寫下關於自己的10項陳述。此項測試的回答順序被認為可以反映自我概念構成。一半被訪女性在前兩項就寫下了“我是家庭主婦”。除此之外,還有“我是一位媽媽”“我是一位妻子”“我喜歡打掃做清潔”等很多關於家庭化內容的其他陳述。而關於個人性格、情緒狀態等非家庭角色的陳述則僅占總數的4%。一些女性甚至只寫了兩三句就寫不下去了。她們說,除了妻子、母親、家庭主婦,實在想不出自己還能有什麼別的身份。

  將近50年後,在中國,女性似乎早已習慣了更多樣化的身份以及由於不同身份立場引發的關於女性和女權的爭議。2020年秋天,“華坪中學校長張桂梅反對當全職太太”的話題引發熱議。職場女性們“堅決支持”,全職太太們覺得“太狹隘極端”;有人呼籲“要尊重個人選擇”,也有人訴苦“還不都是為了孩子”。在此之際,作為一名中國女性有機會閱讀安·奧克利完成於五十年前的作品,《看不見的女人:家庭事務社會學》,別有一份感慨在心頭。

  相對於“職業女性”“全職太太/媽媽”,安·奧克利關注的是女性作為“家庭主婦”的角色,並對此做了定義:家庭主婦是指“除家庭傭工以外,負責大部分家庭職責(或監督家庭傭工來執行這些職責)的人。她可以是已婚女性,也可以是未婚女性,在家庭以外可以從事或不從事其他工作。”研究顯示,在1968年的英國成年人口中,十分之九的無業女性是家庭主婦,十分之七的就業女性是家庭主婦。也就是說,幾乎所有成年女性都擔負著經營家庭的主要責任。

  作為首次嚴肅對待“家務勞動”的研究,《看不見的女人》著眼“女性與家庭事務”這一主題,重點研究了女性對家務勞動的認識、對從事繁複家務的感受、對不同家務所抱持的態度等,並通過對其表述的分析,透視了家庭內部的結構和分工,以及社會中不被意識到的關於性別角色歧視和女性對此內化性的強迫認知。在訪談中,那些被大眾傳媒所描繪的每天“從烤箱中端出烘焙得酥脆金黃的面包”“將洗滌得潔白清香的衣物掛在晾衣繩上”“在自家後院蒔花弄草”的家庭主婦生活,實際充斥著“單調”“碎片化”“節奏過快”等與流水線工人類似的勞動體驗,以及對工作時間長、社交程度低、社會地位低的內心不滿。所謂“不必清晨早起、出門上班”的“做自己老板”的“自由”,也意味著“因為在家所以必須做家務”“如果今天不做、明天家務量就會翻倍”的心理壓力。孩子更是挫敗感的主要來源——一聲呼喊,母親就必須中斷家務勞動,先去照料他們的需求;稍一調皮,就能讓半天的勞動成果付諸東流。而丈夫則往往“根本沒有注意到屋內是否整潔,理所當然地認為它一直是這樣的”,很多人甚至會問妻子“在家一整天到底做了什麼”。實際上,1968年英國工業工人平均周工作時長40小時,而受訪家庭主婦周平均工作時間為77小時,是前者的近2倍。一個砌牆工的妻子就在訪談中表示,“我丈夫總是回家說,今天和某某交談,又或者我今天和某某一起大笑”“我從來不這樣,我從來沒有時間坐下來”。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