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的行動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21-12-20 17:01:44


  中評社北京12月20日電/據北京日報評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這是黨中央對碳達峰碳中和規律認識的深化和政策的調整,為統一全社會思想認識,有序推進“雙碳”戰略提供了行動指引。

  警惕“雙碳”盲動,保持政治戰略定力

  為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印發《關於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著力構建碳達峰碳中和的“1+N”政策體系。全國範圍內已形成積極落實“雙碳”目標的良好氛圍,但依然存在很多認識誤區,出現了一些不尊重經濟規律、盲目行動的異化現象。

  作為新鮮事物,對“雙碳”理解可謂百家爭鳴,一些認知誤區導致行動“過”或“不及”。有的地方搞“碳衝鋒”,有的搞“運動式”減碳,前段時間一些地方的拉閘限電凸顯了“雙碳”的實現邏輯尚待明晰。一些地區以減碳結果為導向,只看數據變化,不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和能源安全,簡單粗暴地采取拉閘限電等行政手段減碳。還有的地區認為碳達峰之前還有排放空間,加快盲目上馬“兩高”項目,缺乏行動的自覺性和政治站位。甚至有一些地區空喊口號,沒有行動;或是做表面文章,不改變發展範式,仍延續現有生產生活方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中國用全球最短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無疑是一場執政能力的大考。因此,政策驅動碳達峰碳中和必須首先明確方向性問題,解決好“立什麼”、“破什麼”的問題,既要避免“攀高峰”、“搭便車”的觀望態度、僥幸心理,也要防止阻礙經濟發展、只做減法不做加法的“無米之炊”。<nextpage>

  碳達峰碳中和是未來4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基調。作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碳達峰碳中和不只是一個能源替代和技術創新問題,而是需要經濟社會系統性的全面變革。要從根本上確立減碳降碳是一種發展過程和發展方式的轉變的理念,碳達峰碳中和是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設定的衆多目標之一,“雙碳”行動必須保障碳達峰碳中和全局目標的有效銜接,要聚焦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基礎性領域和方向,強化戰略思維,謀定而後動。不僅要切實落實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而且要嚴格防控政策風險,安全降碳。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在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的同時,推進“雙碳”戰略要統籌考慮能源安全、經濟增長、社會民生、成本投入等諸多因素,處理好發展與減排、發展與安全、短期與長期、減污與降碳的關系。各級黨委政府要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大意義,尤其要有長遠戰略眼光,不能只看短期利益,要有打耐力戰和持久戰的准備。

  明晰“雙碳”路徑,有序推動能源轉型

  碳達峰碳中和的深層次問題是能源問題,能源轉型是全社會推進“雙碳”戰略的重點,核心是建立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能源電力系統。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雖然來自國際上的退煤壓力與日俱增,但碳達峰碳中和絕不是簡單的退煤,無論是何種技術路綫,如果不滿足經濟可擔、技術可靠、商業可行的約束條件,就難以成為主流脫碳化手段。對於中國來說,特別需要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的可接受能力和轉型過程中的公平性問題。

  今年多地經歷的煤荒、電荒使得煤炭的主體地位被再次確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這是基於中國能源資源禀賦作出的正確判斷。雖然近些年來中國控制能源消費數量和煤炭消費總量成效顯著,但化石能源仍在穩定可靠能源供給、保持實體經濟競爭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要糾正運動式“減碳”、先立後破,也意味著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nextpage>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增加新能源的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的優化組合,這表明兩者之間應該是互補關系。可再生能源電力幹淨清潔但供給不穩定,煤電雖然“不幹淨”但可以穩定輸出。這兩者在轉型過程中的核心就是安全、穩定供應的問題。未來煤電機組將為清潔能源讓出更多電量空間,逐漸由主力供電轉向憑借其可靠性和可控性作為服務電源,更大幅度參與調峰,以及作為備份電源來保障電力供給穩定和電網安全。但現階段,一味地、一刀切地去煤化、去煤電化將對能源電力安全可靠穩定供應帶來較大影響。

  中國在發展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上具備得天獨厚的基礎,已形成較為完備的可再生能源技術產業體系,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穩居世界第一。但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動性和間歇性特點,大規模并網給電力系統帶來了穩定性和可靠性挑戰。在新能源儲能技術和應用還未實現規模化的今天,解決因氣候、環境等因素造成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缺位問題,需要我們充分發揮好傳統能源的調峰作用。

  調整“雙控”制度,釋放更多增長動能

  在當前能源消費仍以化石能源為主的階段,以能耗總量作為考核對象意味著限制經濟發展速度。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在於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而不是單純降低能耗,要降低的也只是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而不是總能耗。實現“雙碳”目標,必須以控制碳排放總量、碳排放強度為目標,謀劃以碳生產率為主要指標的考核體系,為綠色轉型發展提供動力。

  受疫情後經濟增長恢複的影響,預計2021年全年能源消費總量增速將達近年新高,給能耗“雙控”工作帶來較大的壓力。為了完成“雙控”任務,一些省份開始采取限電、限產等見效最快的措施,鋁材、金屬、化工等多個行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面臨限產壓力,風電等可再生能源也不同程度受到影響,對能源低碳轉型造成不利影響。<nextpage>

  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意味著未來考核的“指揮棒”將發生變化。原來考核能源消費總量,未來要看能源來源和消費結構。由於我國經濟增長并未與能源消費脫鈎,能源總量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增長,同時也限制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在降碳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發展理念有慣性,更重視通過傳統發展模式做大分母,轉型動力不足。所以科學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這一要求,將為可再生能源發展插上翅膀,將有利於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尤其是資源禀賦比較好的地區的經濟發展。

  雖然能耗“雙控”對於控制碳排放貢獻明顯,但能耗“雙控”和碳排放“雙控”并不能劃等號。能耗“雙控”的核心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根本目的是促進高質量發展。能耗“雙控”雖然在執行上更加直接、簡便,但并沒有反映不同能源的單位能耗排放強度的差異。碳排放“雙控”的著眼點是低碳發展,將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表征碳排放不是經濟增長的約束,減碳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但這種調整不表明能耗“雙控”制度不重要,畢竟光伏、風電等也存在設備投入等成本,也要占用土地等資源,節能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永遠處於優先位置。

  (作者莊貴陽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