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夯實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
http://www.CRNTT.com   2021-12-18 09:52:22


  中評社北京12月18日電/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頭重頭在“三農”,基礎和潛力也在“三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應對國內外形勢複雜變化,把握發展主動權,我們必須進一步鞏固農業基礎,守好“三農”這個戰略後院。

  經濟日報發表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越山、李冠楠文章表示,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舉措,是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要看到的是,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否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直接關係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進度和質量成色。回望歷史,我們黨成立以後,充分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把為廣大農民謀幸福作為重要使命。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領導農民率先拉開改革大幕,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推動農村全面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特別是“十三五”時期,中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這些歷史性成就,為黨和國家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了“壓艙石”作用。

  文章指出,“十四五”時期,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要看到,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嚴峻,我們要圍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出的新要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完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一是保障糧食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產水平。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穩定種糧農民補貼,讓種糧有合理收益。要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要優化農產品貿易布局,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支持企業融入全球農產品供應鏈。要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減少生產、流通、加工、存儲、消費環節的糧食損耗浪費,從而切實把握主動權,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二是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要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科學劃定各類空間管控邊界,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要採取“長牙齒”的措施,嚴禁違規占用耕地和違背自然規律綠化造林、挖湖造景,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深入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行動,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要明確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不同的管制目標和管制強度,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園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

  三是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產業興旺可以提供鄉村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在這一過程中,要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要立足縣域布局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要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休閑康養等適宜農村發展的現代服務業,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

  四是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要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構建彰顯地域特色、體現鄉土味道、承載綠色價值的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體系,提升鄉村振興的“含綠量”和“含金量”,把農村豐富的生態資源轉化為農民致富的綠色產業,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

  五是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要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提高農業效益和國際競爭力,必須多措並舉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既要面向長遠,加強農業科技基礎研究戰略布局,又要瞄准農業生產的卡脖子技術進行創新研發;既要面向實際需要,深入開展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等,也要瞄准農業生產未來發展,進行技術集成創新,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從而源源不斷地為農業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提供強大動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